-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诏奉圣乐象征意义及文化阐释
南诏奉圣乐象征意义及文化阐释
摘要:《南诏奉圣乐》是唐贞元年间南诏国王异牟寻进献给唐王朝的一出乐舞剧。乐舞剧中包含了许多象征符号。这些象征符号是现实生活中南诏“供奉唐朝”、“誓为汉臣”、“永不离贰”的心愿表达。《南诏奉圣乐》的进京演出。和当时南诏归唐的历史背景紧密相关。因此,对《南诏奉圣乐》的历史背景和其中所包含的文化象征的解读是正确理解《南诏奉圣乐》深层意义的关键。
关键词:《南诏奉圣乐》;象征意义;文化阐释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9)01-0103-04
唐贞元年间,南诏国国王异牟寻派遣使者到成都向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韦皋表示要向唐王朝进献“夷中歌曲”。韦皋在南诏所进献的“夷中歌曲”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并将这出歌舞命名为《南诏奉圣乐》。贞元十六年(800年)正月《南诏奉圣乐》“因韦皋以进”到达长安进行表演,“德宗阅于麟德殿”。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南诏奉圣乐》。
演出结束后,《南诏奉圣乐》的曲目被留在宫中,唐德宗让宫里的“太常工人”传习演奏,并经常在宫廷内进行表演,“殿庭宴则立奏,宫中则坐奏”。从此,《南诏奉圣乐》成为唐朝的14部国乐之一。《南诏奉圣乐》集歌、舞、乐于一身,作为一个进京演出的重要节目,《南诏奉圣乐》代表了南诏歌、舞、乐的最高成就,是唐南诏时期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尤为重要的是,《南诏奉圣乐》出现在唐王朝经营西南的重要历史时期,对增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将在新、旧《唐书》、《蛮书》等相关文字记录的基础上,对《南诏奉圣乐》中隐含的象征符号和文化意义进行阐释。
一、《南诏奉圣乐》的演出盛况
《南诏奉圣乐》在长安的演出整容庞大,声势浩荡。参加演出的人共有262人,其中歌舞表演64人,赞引――即节目主持2人,乐队伴奏196人。演出集歌、舞、乐为一体。其歌、舞相间,以音乐为伴奏。演出队列以正方形布阵,乐队伴奏分列四角,歌、舞者在中间进行表演。
演出在乐器伴奏下首先以字舞出场,舞者通过服饰、队形等变化而组成“南”、“诏”、“奉”、“圣”、“乐”5个字。每舞一字,“舞者北面跪歌”,只有舞“圣”字时没有跪拜,主要是为了表达奉“圣”、崇“圣”之情。舞“南”字时,唱的《圣主无为化》这首歌;舞“诏”字时,唱《南诏朝天乐》这首歌;舞“奉”字时,唱《海宇修文化》这首歌;舞“圣”字时,唱《雨露覃元外》这首歌;舞“乐”字时,唱《辟土丁零塞》这首歌。字舞之后,是集体舞《辟四门》和独舞《亿万寿》,接着又演唱了云南民歌《天南滇越俗》四章。
《南诏奉圣乐》的乐队伴奏分为“龟兹部”、“大鼓部”、“胡部”与“军乐部”4个乐部,用了30种乐器和宫、商、角、徵、羽5个音律为歌舞伴奏。演出时,“龟兹部”有乐工88人,分为四列排列在“舞筵”的4个角落,“以合节鼓”。乐器有羯鼓、揩鼓、腰鼓、鸡娄鼓、短笛、大小觜篥、拍板、长短笛、方响、大铜钹、贝;“大鼓部”有2,4人也是分四列“居龟兹部前”;“胡部”有乐工72人也是分成四列排列在“舞筵之隅,以导歌咏”。乐器有琵琶、笙、横笛、短笛、拍板、大小莆篥;“军乐部”有乐工12人,“列四隅”为《辟四门》伴奏,“服南诏服……节拜合乐”。乐器有金铙、金铎、搁鼓、金钲。
二、《南诏奉圣乐》进京演出的历史背景
7至9世纪,在中国西南出现了一个地方政权――南诏。南诏传世13代,历经274年之久,基本上与唐王朝相始终。由于南诏地处西南极边,与唐、吐蕃为邻,因此,在唐朝的西南边疆形成了唐、南诏、吐蕃三方势力错综复杂的纷争局面,成为7至9世纪西南历史发展的主线。
1 南诏的强大。唐贞观末年,洱海周围的乌蛮诸部,逐渐形成了10多个酋邦,称为“诏”,这些酋邦相互兼并,留下了6个比较大的酋邦,称为六诏。蒙舍诏(今云南省巍山县)因位于诸诏之南故称为“南诏”。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南诏统一了洱海地区,成为唐王朝西南一个实力强大的地方势力。
南诏的强大实际上与唐王朝的扶持是分不开的。永徽三年(652年),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兼并了“白子国”并任命南诏王细奴罗为巍州刺史。在南诏统一洱海地区的过程中,唐朝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唐朝先后攻拔昆明、安戎两城,切断了吐蕃南下的道路,派兵支持南诏攻灭了五诏;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南诏统一洱海地区后,唐王朝又分封皮罗阁为“云南5E,使南诏成为中央王朝支持下的地方统治者。
2 唐王朝对西部地区的经营。唐王朝对南诏的扶持与其“分道经略,以讨吐蕃”的策略有关。629年,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地区,并于贞观七年(633年)建立了吐蕃王朝。之后,经过653年噶东赞的田制改革,吐蕃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