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图传中名物隐寓初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诏图传中名物隐寓初探

南诏图传中名物隐寓初探   [摘要]在云南南诏时期的名作《南诏图传》中,有一些反复出现的器物和梵僧独特的样貌、穿戴,其在图中隐含着深刻的的寓意,并且与大理时期《梵像卷》、剑川石钟山石窟相关造像有着密切关联。   [关键词]南诏图传 赤莲冠 梵像卷 崾鼓 鱼螺   云南南诏时期的名作《南诏图传》从表面来看,内容繁杂凌乱,然而如果比对“文字卷”和榜题加以分析,全画则段落分明、秩序井然。全图按照情节开展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容:观音显化传说;祭铁柱史略;南诏诸王及作画臣工崇佛。前两者为画的主题,宣扬南诏统治者受命于天;后者表示大小统治者对佛法的虔敬,颇类似佛教雕塑壁画中常见的“供养人”角色,与画的主题并没有直接关系。观音显化梵僧是其中重要情节,关于“梵僧”有几处耐人寻味之处。   (一)赤莲冠   学者们论及“赤莲冠”大都一带而过,其式样来源也是莫衷一是。梵僧戴赤莲冠,其冠九重,赤白相问,而花瓣作方形,重叠而上,类似连蕊之状。《南诏图传》第三段绘浔弥脚、梦讳担食送饭给巍山耕牧的细奴逻父子,在途中遇梵僧乞食。梵僧顶现赤莲冠,冠旁有题记:“回乞食时已冠,顺蕃俗缠头也脱在此。梦讳布盖贵重人头戴赤莲之,施黑淡彩二端(帛)已为械(首饰)。”《南诏图传》第2段中有一个情节:梵僧上方画一石,上置赤莲冠,旁有题记三行:“施黑淡彩二端已为械/梦讳布盖贵重人头戴赤莲之/已冠顺蕃俗缠头也脱在此。”即梦讳布施给梵僧“黑淡彩二端”与梵僧作缠头布,梵僧为了“顺蕃俗”改装,脱冠改为“械”。   杨瑞华考释此题记为白文,意为“施黑淡彩二疋,是该梦讳之布,盖贵重人头戴赤莲之仕冠,顺蕃俗缠头也,脱在此”。“端”记白语“duif”,是布匹计量单位,即汉语之“疋”,看画面亦是一红一黑共二疋。“巳”记“是”、“仕”。“械”记“该”。白文用汉字记音本无定字,取同音或近音而已。所以在此之后各梵僧造像都不再著冠,比如在《梵像卷》中“梵僧观世音”和“建国观世音菩萨”就带着黑色的、堆叠两层的“?\”(“缠头”),石钟山石窟狮子关十号窟亦是如此,尤其梵僧头上的两叠缠头更是让人慨叹这一奇妙的连贯性。戴“赤莲冠”的梵僧形象仅仅短暂地在《南诏图传》中出现过一次,不仅说明佛教初期传布非常注意尊重当地民风民俗,也反映出同期或后期造像画工是非常了解这一图传内容的。   有学者就把赤莲冠引申成“密教莲花部象征”了,因为《文字卷》载,“保和二年乙巳岁,一有西域和尚菩立陀诃来至我京都云:“‘吾西域莲花部尊阿嵯耶观音从蕃国中行化至汝大封民国,如今安在?’”直接表明了身份:“西域莲花部尊”;又据西藏地方史料记载:公元8世纪,赤松德赞聘请乌仗那(今克什米尔)地方密宗大师莲花生入藏传播佛教,莲花生人藏时,也是一路降伏罗刹鬼怪。有的学者把南诏梵僧降伏罗刹的传说与吐蕃的罗刹传说作了对比,认为南诏罗刹传说就是来自吐蕃,而头戴赤莲冠的南诏梵僧的原始形象就是莲花生。赤莲冠被叠加赋予了种种推测和涵义。   可是,被梵僧弃置不用的“赤莲冠”和莲瓣式冠,反而频频出现于剑川石窟造像的“王者窟”中,如石钟山石窟狮子关区九号窟的后妃形象,即头戴莲花冠;王者右侧侍者头缠“印度式头巾”,亦莲花冠形状;石钟山石窟二号窟王者右侧后排左一也是头戴莲花冠。可见莲冠和莲花饰冠在南诏并不鲜见,梵僧何以“顺蕃俗缠头也脱在此”呢?笔者推测,此赤莲冠并非从外域而来,而是南诏王室贵族的习戴,即“盖贵重人头戴”,而《南诏图传》创作于中兴二年,为了表现梵僧的“顺蕃俗”,不仅是平民之俗而且改戴两叠方巾“械”,因为当时南诏的细奴逻父子也是“耕于巍山之下”的平民,才创造出这样一个情节。同时昭示梵僧所曾戴赤莲冠即是王者现今所戴,不过仅仅是为了“顺蕃俗”,接近民众且易于布道传教而已。   一说“赤莲冠”是藏密“宁玛派”的象征,也太过牵强。《文字卷》之“第二化”及“第三化”故事,发生在奇王蒙细奴逻(又名独逻消,629年-674年)时代,从画面看,此时蒙细奴逻已有子逻盛及儿媳梦讳。假定此时蒙细奴逻为四十岁,则是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因此圣僧在巍山的时间大致可界定在668至674这七年内,为七世纪中叶,不可能和藏传佛教发生太大的关联:一则正是松赞干布(亡于650年)死后不久,苯教徒复起灭佛、焚毁寺宇之时,苯教仍然顽强地在吐蕃的社会生活中起着支配作用。而且松赞干布也是苯教的“扶持之王”,据在敦煌发现的古藏文《历史文书》这部吐蕃信史中,丝毫不见他提倡佛教的记载。他在罗娑山脚下修建的两座寺院,即“四喜幻显殿”和“逻娑幻显殿”,仅仅是施供香火的庙宇,而非佛、法、僧三宝驻足的寺院。佛教还没有足够的强势向外拓展播布;二则宁玛派的真正开宗立派是在十一世纪的“三素尔”时期,“素尔”系家庭名称,祖孙三代奉莲花生为祖师,依照他入藏所传密睨和所伏藏传承修行,系统整理经典,并建立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