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印度之行反殖民主义意识与殖民主义意识解读
印度之行反殖民主义意识与殖民主义意识解读
摘要:《印度之行》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福斯特最富盛名的小说,也是作者唯一一部以殖民地印度为题材的小说。小说中蕴涵的政治意识――殖民主义意识和反殖民主义意识,值得我们探讨。本文通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来研究殖民主义对福斯特及其小说的影响,分析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福斯特的反殖民主义意识和殖民主义意识。
关键词:福斯特;《印度之行》;反殖民主义意识;殖民主义意识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1879―1970)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文艺评论家、散文家。著名的福斯特小说评论家Lionel Trilling 说过:“福斯特对我来说是当今唯一一个其作品值得反复阅读的作家。每次阅读其作品,我都有种收获感。这种感觉是阅读其他人的作品时所没有的。”《印度之行》(1924)是福斯特的代表作。自发表以来,小说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对其研究与解读主要集中在小说的意象与象征、节奏艺术、自由人文主义思想、女性主义等方面和角度。尽管已有众多学者和批评家对福斯特小说进行了大量的多角度的研究,但人们仍然对约翰?赛耶?马丁的观点有所认同,他认为福斯特“是一位曾经使,而且或许继续会使目光敏锐的读者感到困惑的作家”(Martin, 1976:1),这表明对于福斯特的小说尚有借助新的理论视角进行探讨解惑的必要。读者在领会小说的反殖民主义话语和反殖民主义精神的同时,往往被字里行间所隐含的殖民主义话语搞糊涂。本文作者从后殖民主义角度研究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福斯特的反殖民主义意识与殖民主义意识。
一、《印度之行》的反殖民主义意识解读
(一)对英印人的批判
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探讨了英国人和印度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的隔阂与冲突。作者站在反殖民主义的立场上,无情地揭露了英国官员们的虚伪、冷酷、傲慢、无知和缺乏同情心,批判了他们对印度和印度人的所作所为。他们高高在上,对待印度人傲慢粗鲁,认为英国人天生优越,而印度人则低人一等,是劣等民族。他们从年长一代地位较高的市长兼税务官特顿先生、卡伦德上校、警察局长麦克布赖德到年青一代的治安法官朗尼无不如此。这些政府官员所说所做既荒谬又毫无根据,他们常常把印度人说成是善于欺骗、愚昧、落后的低等生物,而把自己的话当成是普遍的真理。福斯特通过刻画他们的言行,讽刺了殖民者的荒谬、愚蠢和残忍。
相反,有几个英国人对待印度人比较友好,并试图在两个民族之间搭建“桥梁”。菲尔丁是作为作者福斯特的代言人出现的。他怀着善良的愿望,为英国和印度人民的友好、平等相处,为两者之间建立“联系”而不遗余力。从英国来印度看儿子的穆尔夫人也是作者颂扬的人物:她尊重印度人民以及他们的宗教和习俗。福斯特对这些赢得印度人心的英国人流露出偏爱。
(二)对印度人的同情
作者一方面深刻揭露英帝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另一方面满怀同情地表现了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他对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破败贫困的印度和穷苦潦倒的普通印度人的生活给予了充分的同情。印度人阿齐兹是小说的主人公,福斯特倾注了大量笔墨描写阿齐兹的孤独生活,细致地刻画了他的不幸遭遇。尽管他尊重英国人,对他们彬彬有礼,但总是受到他的上司卡伦德上校的羞辱。他对英国人的热情好客却给他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被指控在马拉巴山洞里对英国人阿德拉实施了性骚扰。小说中,作者仔细安排了阿齐兹受诬陷,被捕,受审,法庭审判时印度同英国人的公开对抗,阿德拉在法庭上公开承认她并未在山洞中遭受阿齐兹的性骚扰,阿齐兹被无罪释放等情节。在对这些矛盾和冲突的描写过程中,福斯特没有回避英国殖民者的残忍冷酷,他们的毫无人性,完全破坏了英国人和印度人之间建立友好联系的可能性。
(三)“分离”的根源:殖民主义
福斯特在英印两个民族的“联结”中,安排了几个“分离”和“失败”,如市长特顿先生举办的“搭桥聚会”的失败,朗尼与阿德拉婚约的解除,朗尼与母亲穆尔夫人之间的隔阂,穆尔夫人之死以及菲尔丁与阿齐兹跨种族友谊的破裂。作者期望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联系”未能实现。小说最后一段寓意深长。“不,还不到时机!”“不,不在这个地方!”英国人和印度人之间建立友谊缺乏时空条件,因为印度尚未独立,它还是英国人统治的殖民地。可以看出福斯特将这些“分离”和“失败”的根源归结于殖民主义。
二、《印度之行》的殖民主义意识解读
福斯特在表现印度主题时,常常不自觉地落入殖民主义话语之中。后殖民批评为解读英联邦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这些作品中,东方被西方带有偏见地加以虚构,东方人则被边缘化了,反映出典型的“欧洲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观念在《印度之行》中有如下反映:对殖民地错误解读,对印度人的“边缘化”描写以及。
(一)殖民地景物的描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