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辉三角历史轨迹及启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杨辉三角历史轨迹及启示

杨辉三角历史轨迹及启示    编者按 学习二项式定理时,很多同学往往陷入二项式的展开等问题的繁杂计算中,觉得颇为枯燥乏味,殊不知,二项式定理除了有着高度的对称美、与组合数学相关之外,还与解高次方程、概率论、微积分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向你开启“二项式定理”的历史大门,一个个与之有关的故事,演绎着数学的精彩,希望能引发你学习本段内容的学习兴趣,从中领略些许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美丽芬芳.?   ?   “二项式定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很多民族、众多数学家为了她的发芽、生长、成熟,为了使她更加茁壮、更加瑰丽,献出了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让我们进行一次从“贾宪三角”到“牛顿二项式定理”的历史旅游,在旅途中作些欣赏、品味和思考.?      一、 “贾宪三角”与“开方作法?本源”? ?   目前所见到的最早出现的“贾宪三角”载于杨辉《详解九章算术》(1261年),见于现存《永乐大典》卷16??344(藏于英国剑桥大学),叫作“开方作法本源”(图见苏教版教材《选修23》?P?37).根据杨辉的自注,这个三角形并不是杨辉发明的,因为他在《详解九章算术》中表述其“出《释锁算书》,贾宪用此术”.根据我国著名数学史家梁宗巨考证,贾宪著书大约在1023年~1050年之间.杨辉之后,朱世杰在其《四元玉鉴》(1303年)卷首也有同样的图,名为“古法七乘方图”.?   这一三角形的用途主要是开方,或者说解形如?x?n-A=0?的高次方程.先估计出x的首位数a,并设?x=x?1+a,则(x?1+a)?n=A.?   然后再求x?1.而要想求出x?1,就要把??(x?1+a)?n??展开,此时要用贾宪三角.下面以求?x?3=1??728?的正根为例加以说明:?   “实”即为1??728,由其是四位数可知其立方根在10~100之间,并由其大于10?3且小于20?3知其立方根的十位数字为1,故可设?x=10+b,于是有(10+b)?3=1??728,?按贾宪三角的第4行(1, 3, 3, 1),据“左袤乃积数,右袤乃隅算,中藏者皆廉”有?10?3+3?10?2b+?3?10?b?2+b?3=1??782,?再以“以廉乘商方,命实而除之”有??300b+?30b?2+b?3=1??728-?1??000?, 300b+30b?2+b?3=728.?估第二位商,须有?b?3=8,所以b=2.再用“以廉乘商方,命实而除之”显然有728-(300?2+?30?2?2?+2?3)=0,?所以12是1??728的立方根.?   贾宪增乘开方法是一个非常有效和高度机械化的算法,可适用于任意高次方.这种随乘随加、能反复迭代计算减根变换方程各项系数的方法与现代通用的“霍纳算法(1819年)已基本一致.?   后来,数学家刘益(约12世纪)在《议古根源》中研究了首项系数可正可负、次数可以是任意的二项方程,他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解数字方程方面的重大突破.在贾宪、刘益工作的基础上,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把增乘开方法推广成为任意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使得中国在这方面的成就在世界数学的百花园中大放异彩.?   古代阿拉伯和日本也都分别发现了这个三角形.1020年前后活跃于巴格达的凯拉吉(?al?Karaji?)写了一本代数学著作,其中就给出了?(a+b)?3, (a+b)?4?的展开式.这是阿拉伯国家对此的最早记载,在时间上和中国的贾宪大约同时.日本的村井中渐(1708~1797)在其《算法童子问》(1781年)中载有与贾宪三角非常类似的三角形,专家认为其明显受到朱世杰的《四元玉鉴》的影响.另外,有印度学者认为,印度数学家约在公元前200年的书中已给出了这个三角的构造方法,但另有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一般认为可信度不高.?      帕斯卡?      在西方亦有许多人知道甚至列出这一数字三角,如施蒂费尔(?M. Stifel?, 1481~1567)、塔尔塔利亚(?N. Tartaglia?, 1499~1557)等,近年来,发现早在13世纪初已经在未出版的手抄本中出现了这种三角(约丹努斯(?Jordanus de Nemore?)大约在1220年的《算术》).其中贡献最大的应当是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 Pascal?, 1623~1662),他不仅发现了这个数字三角,而且最先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结论的一般形式(以组合数给出的公式).那么,帕斯卡又是怎样得到这一发现的呢??      二、 “帕斯卡三角”与概率论?      1654年,一个著名的赌徒向帕斯卡提出了一个问题:两个技巧相当的赌徒对局,在没有结束规定的局数时遇到特殊情况,需要立即终止,其中甲只要再胜两局即可赢得所有赌注,而乙则需再胜三局才能赢得所有赌注.问应该如何分配赌注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