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寻求正确答案背后思考
寻求正确答案背后思考
2014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已经花落各家,华裔科学家与之无缘的新闻报道并没有引起社会多么热烈的讨论。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思考这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凸显着教育的沉重和无奈,更是基础教育改革务必面对的课题。曾经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的经济学家张炜认为,“中国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的教育,提倡的都是‘寻求正确的答案’,而不是鼓励学生按照他们的兴趣创造性地提出问题。”那么,我们为什么拼命地“寻求正确的答案”呢?
一、“寻求正确的答案”背后隐藏的是滞后的功利主义思想
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最为直接而又简单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正确答案就是分数,就是名校,就是所谓的可能的一个“美好”未来!究其实质,正是深入人心的功利主义思想作祟的必然结果。我国古代最为功利的教育思想就是“学而优则仕”,一朝及第,终于验证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鲤鱼跳龙门”的美丽传说曾经被很多教师作为激励寒门学子奋发图强的典型案例,这些狭隘的教育思想对于国人思想意识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可以说,它已经深入到众生的灵魂里!去年某地一位母亲在送女儿参加高考的路上发生车祸,众人居然力劝女儿丢下血泊中的母亲而赶赴考场,这种泯灭人性的行为甚至被冠之以“真孝”的美名;还是去年高考期间某地某校曾上演了一起数千名师生和家长众人向一位失去父亲的考生隐瞒事实的闹剧――还有什么比失去亲人更为重要的事情呢,某卫视主持人钟山在《高考天问》中说得好:“我不知道一个考试有多么重要,使得人性扭曲,变成了没有人性、没有亲情的癫狂与痴迷……高考可以明年再来,可亲人将永不再见!”
笔者很多次观察和思考中学教师批改学生作业的问题。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要求学生的作业书写要干净规范,要正确无误,否则,一个大大的鲜红的“?w”号便会跃然纸上,甚至还有可能被撕掉重新做过,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也在所难免。所以,学生的作业正确率越来越高,学生可以用抄袭的方法欺骗自己和老师;学生作业的错误率越来越低,教师们用掩耳盗铃的寓言再次愚弄了学生和自己。学生的作业真的完全正确能说明的问题是学生掌握了这个题目的解决方法,并不能说明他学会了一种思维方式,更不能说明他的潜能被发现、被挖掘和被激发。相反,学生的作业出现了错误倒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或学生没有认真听课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这里反映的学生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或学生从老师的教学中得到启发而进行自主创新性的探究,却因为思维的不成熟而败北,这里的错误不正比所谓的“正确答案”更有意义吗?所以,我们的家长、教师和学生都在拼命地“寻求正确的答案”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作业或者考试的问题,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和诟病,这个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我们的教育就永远无法走出这片“沼泽地”,任何形式的教育改革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只能是“雾里看花”,只能是“昙花一现”!
二、教育无捷径,成长需过程
笔者曾经看过一幅对比时下国人手机不离手和民国时期国人吸食鸦片的图片,深受震撼。又看到过一幅在车站码头国人和外国人候车船时看手机和读书图片,不自觉地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担忧。教育与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纵观今日校园,书籍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品。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的《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曾经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文中列举了一组数字对比,“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作者从一名外国人的视角指出:“中国人都为了钱和权及利而拼搏。孩子读书为了考取名牌大学,将来有个好工作,并非按自己的兴趣去读;成年人读书为了晋级或考取公务员等;政府重视的是高学而人才而不是知识。”“知识改变命运”一直是我们激励学生奋发进取的励志口号,但我们所说的“知识”未免过于狭隘化了,人为地把知识的外延压缩为课本知识――这些只是能换取考试分数的知识而已。爱因斯坦关于教育的定义十分精彩,他认为“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那么,这所谓“剩下来的”到底是什么呢?是高尚的人格,是崇高的品德,是良好的品质,是高雅的情趣,是高尚的情操,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是对社会和他人的关爱,是宽容的心胸,是端正而又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与人为善的言行自觉……而这一切都应该来源于教育。马丁?路德?金说,“这世界上最大的危险,莫过于真诚的无知和认真的愚蠢。”当教育企图寻找发展捷径的时候,说明我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当我们声嘶力竭地拷问教育的时候,很多人忽视了自己大脑里的痼疾――深深地植根于我们大脑中急功近利的教育观、胜王败寇的认识观、望子成龙的家教观以及个人英雄主义思潮等都是逼迫教育走进“死胡同”的刽子手。正是这些错误的思想支配着我们每个人――家长以孩子考入名校而自豪,教师以自己的学生考高分为荣耀,学校以高升学率为教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