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律异相校理与异文语料价值
经律异相校理与异文语料价值
[摘要]成书于南朝梁代的最早的佛教类书《经律异相》,其收录的佛经故事性强,语言也较为通俗,较全面地反映东汉至梁代丰富的语言事实,是中古汉语研究的重要语料之一。运用各种文献材料对《经律异相》进行校理,汇集其异文类语料,考察分析异文材料的语言价值,是中古汉语语料建设和语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经律异相》;校理;异文;语料价值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09)03-0062-07
佛教类书《经律异相》,各种版本藏经皆署名,南朝梁代僧曼、宝唱等撰集,是奉梁帝之命于梁天监十五年(516年)前后修成的。《经律异相》50卷,另有目录5卷。其编排体例始于“天部”,终于“地狱部”,按照佛教的宇宙本体观排列,展现大千世界的纷繁事相。全书以天人、佛、菩萨、僧人、国王、王后、太子、王女、长者、婆罗门、商人、庶人、鬼神、畜生等部类为序,分为22部。每部下面又分子类细项5l项。层层剖分,条理清晰。《经律异相》选录的佛经故事性很强,它从270多种佛经中摘编782事。“博综经籍,搜采秘要”,可以说将公元6世纪初之前传人中国的汉译佛经中的故事、传说搜罗殆尽。我们从这一部书即可窥见当时传人中国的佛经故事的全貌。它是删繁就简的摘编,意在存其梗概。虽然摘编时隔三跳五,文句上往往有不顺当之处,内容的取舍也不尽合理,但却能在短小的篇幅中保存了相对完整的佛经故事面貌,和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些“粗陈梗概”的志怪之作相比,仍显得枝繁叶茂。文笔相当生动活泼,较之原来的汉译佛经文本更易于在广大僧俗中流传。这些特点说明《经律异相》的语言较为通俗,能够较全面地反映东汉至梁代丰富的语言事实,是中古汉语研究的重要语料之一。运用各种文献信息对《经律异相》进行校理,汇集其异文类语料,考察分析其异文材料的语言价值,正是我们“中古汉语研究型语料库”和“中古汉语词汇统计与知识检索系统”课题的研究对象之一。
着手《经律异相》的校理,首先要收集其各种版本。《经律异相》各种版本藏经都有刊刻,据童玮编《二十二种大藏经通检》可知,《崇宁藏》、《圆觉藏》、《昆卢藏》、《资福藏》、《碛砂藏》、《赵城藏》、《高丽藏》、《普宁藏》、《弘法藏》、《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嘉兴藏》、《清藏》、《频伽藏》、《弘教藏》、《大正藏》皆有刊刻。《中华大藏经》影印《赵城藏》广胜寺本《经律异相》,所缺部分用高丽藏补齐,并用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房山云居寺石经为校本,出校勘记。《大正藏》以高丽藏为底本,校以宋、元、明、宫诸本,出校勘记。这些版本校勘记是《经律异相》异文材料主要来源,学术界利用也较多。
其次,《经律异相》是佛教类书,类书的特点是对已有文献材料的摘录和重新编排,《经律异相》的纂集者对选集的每一事都标注了原经出处。一般以“出某经”形式予以标注,如也见于其他佛经则又以“又出某经”标明。《经律异相》的纂集者也很注意佛经的异文现象,如所出不同佛经文字有不同时,则往往标出“某经与某经大同”或“某经与某经大同小/细异”。这些都为我们校理《经律异相》提供了很好的校勘信息。通过与所出原经的比勘,我们会发现版本异文语料非常丰富,其价值也是多方面的。下面仅举《经律异相》卷32化作执着婆罗门子令其父母还得本心十五”一则,以见一斑:
昆舍离国有婆罗门,执著邪见,无有子息,虑忽崩亡,财贿没官。奉祠诸山。及诸树神。觉妇有身。月满生男,其儿端正,父母爱念。至年十二,出外游观,道逢醉象,蹋即命终。父母懊恼,心发狂痴,裸形而走。如来慈念,化作其儿。父母前抱,欢喜无量,狂痴即灭,还得本心。佛为说法,即发道心。(T53/23b))
此则《经律异相》标注“出《大方便佛报恩经》第四卷”,今见《大正藏》第三册后汉失译《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五,原经作:
复次如来方便慈善根力不可思议。尔时昆舍离国,有一婆罗门,执着邪见,贪着我慢。舍利弗大目楗连往到其家,说法慰喻而不信受。执着邪论,其家大富,财宝无量,家无有子。一旦崩亡,财贿没官,思惟是已,奉祠诸山及诸树神。过九十日,其妇便觉有娠,月满生男,其儿端正,人相具足。父母爱念,众人宗敬。至年十二,共诸等侣出外游观。道逢醉象,驰?募?踏,即便命终。父母闻之,举声大哭,自投于地,生狂痴心。尘土坌身,自拔头发而作是言:“一何薄命,生亡我珍。”前趣儿所,抱持死尸,举声恸哭,绝而复稣,心发狂痴,裸形而行。得睹如来,如来以慈善根力化作其儿。尔时父母即前抱持,欢喜无量,狂痴即灭,还得本心。如来尔时即为说法,因闻法故,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T3/151b)
原经此则记述有270字,而《经律异相》选录此则时删繁就简后仅有108字,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