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认识论角度浅谈对龙文化认识
从认识论角度浅谈对龙文化的认识
摘 要:龙文化一直是横跨生物界、考古界、文学界、历史界等诸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长久以来,学术界对于龙文化的研究可以说是取得了不菲的成就。而今,对于龙文化的研究正处于百家争鸣的阶段,新论迭出。本文试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探究龙的客观性(物性),主观性(神性)及古往今来龙被赋予的人性。
关键词:龙文化;认识论;物性;神性;人性;经济价值
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认识是由物质――意识――实践的不断发展地过程;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诚然,华夏先民在对龙的认识上,必然是经过了由实物到意识再到实践这样的过程的。这就驳斥了那些认为龙是先民们臆造的,是不存在的观点。一切认识都是据实出发的,对于龙这种生物,我们可以通过文献记载,考古发现,以及生物特性等方面切实了解其物性,从而推断出其为何物。
一、龙之物性
关于龙确指为何物?学术界目前主要持三种观点:一蛇图腾。闻一多先生认为龙的形成是远古氏族逐渐联合起来发展的一种反映。在古文献中记载的许多民族和部落,都曾经以蛇为图腾,龙就是这些蛇图腾的演变与发展。[1]二雷、电原型说。认为龙是先民想象出来的自然神,龙的创造是出于先民为密云骤雨中观察霹雳闪电的形象而萌发的灵感。[2]三鳄鱼说。因为它们都是远古时巨大的爬行动物,而远古神话和天文学中的苍龙或青龙,正跟鳄的颜色相同,而且有预知风雨的本领。[3]笔者考诸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及个别少数民族语言记载,从龙的生物性出发认为龙之原型应该更加接近于鳄鱼。
首先,从各类文献记载看龙的生活习性,龙应该是一种两栖类会冬眠的卵生生物。《易》说龙:“见龙在田”,“或跃在渊。足可见龙即可在田间也可在深水渊池中看见。《北梦琐言》记载,江南春耕前烧芦荻杂草以肥田,叫做烧舍,往往把藏在杂草户的龙烧出来。《宋史?五行志》记载:“太祖(赵匡撤)从周世宗征淮南,战于江亭,有龙自水中向太祖奋跃。”《资治通鉴?梁纪》说,梁武帝时(在位于公元502―540年)修浮山堰(在今安徽东北),怕龙挖洞毁堤,传说“龙怕铁”,运大量铁器沉于堰堤下,其实无用,8月淮水暴涨时,堰全崩。可见,古人眼中的龙,是可以在肥田之间烧出,也可以在堰堤深水下挖洞毁堤的生物。不仅如此,《孔子家语》说:龙“夏食而冬蛰。”;东晋葛洪《抱朴子?对俗》说:龙“能竟冬,不食之时乃肥于食时也。”可见,龙是会冬眠的。并且,还是卵生生物。宋代陆佃编的词典《坤雅》说`“龙亦卵生思抱。”汉代刘安等编的《淮南子?泰族训》说:“夫蛟龙伏寝于渊,而卵剖于陵。”
其次,从外形来看,龙应该和蜥蜴相似,是有脊鬣且有强壮四肢的生物。陶弘景(456―536年)隐居茅山(在今江苏西南)时,在池中养龙,《江宁府志》说:“小黑龙游藻间,头类晰蝎。”《北梦琐言》记述,后蜀(934―965年)时,“云安县(在今四川东部)汉成宫绝顶,有天池深七、八丈,其中有物如晰蝎,长咫尺,五色俱备,跃于水面,像小龙也。”但是,以上记载龙都是生活在池中的,为水生生物,这似乎与真正的蜥蜴并不相同。不过,根据蜥蜴的外形,再证之以少数民族语言记载,可以知道龙背脊应该是有脊鬣和四肢的。
图1为纳西族语言中的“龙”字,其脊背至尾巴处有着明显的脊鬣,且有强健的四肢。这和蛇的形象可谓是天差地别了。
图2为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后岗期之M45号墓出土的“中华第一龙”,距今约6500年,可谓是龙之始祖。该图虽无法看清是否有脊鬣,但是“有足”这一特性却十分明显。对于M45号的蚌龙,有学者已对其原型为鳄做出过推测,郑杰祥《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蚌砌龙的重大学术意义》认为西水坡M45蚌龙图案之所以取材于鳄,究其原因,一是该墓所处的后岗类型文化时期,生态环境温热湿润,是鳄鱼的最佳生态环境,这里生存着不少的鳄鱼;二是鳄鱼体格硕大,性情凶猛,当时人们在超现实观念支配下,就把鳄鱼作为自己的保护神,进而将其演变为自己的假设祖先,这种假设的祖先和保护神就是民族学上所称的“图腾”。
另外,对于龙的外形,还有一重要特点,那就是“红眼”。《尔雅翼?释龙》引东汉哲学家王符的话说:世俗画龙讲究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屡,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显然与最初的龙已经相距甚远,并且文中所述之龙已经是经过人们的意识改造,由多种生物融合而成的文化龙了。但是,同样的描述在《本草纲目》中记述如下:“龙,其形有九:身似蛇,脸似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声如戛铜盘,口有须髯,额有明珠,喉有逆鳞,头有博山。”其间,“眼似鬼”变成了“眼似兔”,鬼为何物。古人的认识里鬼眼是什么样的,今人?o从得知,但是古人做学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