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书所见看赵翼忧民诗诗史价值
从《书所见》看赵翼忧民诗的诗史价值
内容提要:赵翼晚年创作了一系列纪实性的忧民诗。采用文史互证的方法,以《书所见》为个案进行研究,我们从中不仅可以看出诗人强烈的民胞物与的情怀与自觉的诗史意识,而且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所谓乾隆盛世的子民艰难的生活状态,透过该诗可以明晰地倾听到盛世之音下的凄凉之声。
关键词:赵翼 忧民诗 诗史
中图分类: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0)01-87-91
一、赵翼忧民诗的成因及研究现状
赵翼少年时期的家境非常贫寒,他在《七十自述》(其三)中回忆道:“童年回忆旧艰辛,天下无如我最贫。孤露更谁舟赠麦,饥寒长自甑生尘。噎瓜亭是伤心地,踏菜园悲薄命身。”十五岁他就接过亡父的教职,艰难地维持着一家六口人的生活。微薄的束修远远不够生活所需,只好变卖田产房屋。他十九岁进学成秀才,二十四岁中举,以后五次会试落第。乾隆二十六年,三十六岁时,参加恩科殿试名列第一。但被乾隆降为探花。虽然“大魁饱失,心常歉然”,但供职翰林后仍然勤勤恳恳,屡次考察列一等。因乾隆说他“文字佳而殊少福相”,从此仕途坎坷,离开枢要,出守镇安,调任广州知府,特迁贵西兵备道,乾隆三十八年,解任归田,这年他四十七岁。从此退隐林下,居乡教读。他被任命为广西镇安知府后,曾作有“纪恩感遇”组诗,在其中一首的自注中说:“余为教习三年,可得邑令而考授中书;为中书六年,可迁部曹而成进士,官编修;今六年,可得坊局而又出守。每垂成,则易地,殊不可解也。”不寻常的科举仕途经历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正如他在《题元遗山集》中所言:“赋到沧桑句便工。”其诗歌“内容宏富,涉猎广博,有关古今兴亡、国家盛衰、黎民疾苦,乃至边关野驿、土货洋器、辑诗雕版、草木虫鱼,无不包容,可谓洋洋大观,在中国诗史上亦属罕见”。他的边塞诗、哲理诗、应制诗、山水诗、考据诗的成就都很高。尚?F的《三家诗话》、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严迪昌先生的《清诗史》、杜维运的《赵翼传》、华夫教授为《赵翼诗编年全集》作的序、胡忆肖先生选注的《赵翼诗选》的前言以及赵兴勤教授的《赵翼评传》,都对赵翼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不足之处作了一些评价。但对其忧民诗的价值特别是诗史价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赵翼评传》虽有涉及,如在分析了《押蝗回歌》后说:“瓯北之诗正可补正史之不足,极具文献价值。”但论述尚欠深入,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赵翼生于雍正五年(1727),卒于嘉庆十九年(1814),享年八十八岁。乾隆元年他才十岁,嘉庆元年他已七十岁,赵翼一生大多数时间生活在乾隆年间,他的诗歌创作集中在乾隆嘉庆年间。他曾身处枢要,身受隆恩,又多任边官。十八年的仕途坎坷,多年的农村生活,使他对国计民生有深刻的了解体受。他的一生与乾隆到嘉庆由盛转衰的这段历史息息相关,他的命运紧密联系着这大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他的诗歌比较全面深刻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现实。赵翼首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其次才是优秀的诗人,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常常裹带着很强烈的历史意识。他用白描手法把生活中发生的骇人听闻的事件以诗歌形式如实地记载下来。他的忧民诗有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如作于嘉庆年问的:《水车十百戽田水人河》、《忧旱》、《逃荒叹》、《活移尸》、《荒景》、《押回蝗歌》、《剥榆皮》、《掘芦根》、《四野》等等,这些诗可以组成长幅画卷,真实生动地再现嘉庆年间大清国子民生活的困窘、生计的艰辛、生存的危机、生命的脆弱。
本文以《书所见》为例看赵翼忧民诗的诗史价值。《书所见》写于乾隆五十年,向来史家总爱称之为“盛世”,然而通过对《书所见》的解读我们可以清楚地听到盛世之音下的凄凉之声。
二、《书所见》的诗史价值
在众多的历史研究方法中,文史互证法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学术大师陈寅恪所倡立的。他发挥兼通文史之长,别创以诗与小说证史的理论,亲加实践,形成跨越文史、亦文亦史的独特新颖的文化阐释方式,并取得重要成就。中国史籍汗牛充栋,其中官修正史影响极为广泛,因官方修史者往往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而多隐晦,所以仅靠正史的记载难以明了历史的真相。这样以诗证史,以诗补史,以诗论史也就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陈先生的文史互证法既是对传统的“诗史一体”、“六经皆史”的理论认同,也是受钱谦益的影响。他曾经指出:“一时代之新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性,更值得认真关注。因为诗所描述的是普遍性的事实,而历史描述的是个别事件。”写实性诗歌中,包含了许多历史性的东西。赵翼的《书所见》就是这样的诗歌,而赵翼本身首先是著名的史学家,这样研究其《书所见》的诗史价值就更加有意义。下面用文史互证法来研究《书所见》,看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