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国语和骑射演变探究满汉文化融合
从“国语”和“骑射”的演变探究满汉文化的融合
摘 要:满族是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其先祖女真人生活在长白山林之中,擅长狩猎、骑射,以武力统一东北地区,进而推翻明朝统治,统一全国。在发展武力的同时,也注重本民族文化的建设,逐渐形成了满族文化。但是随着政权的壮大和生活地域的迁移,不断面临先进的汉族文化的冲击,“国语”和“骑射”为代表的满族传统文化也随之被封建化的浪潮所渐渐淹没。从具有代表性的“国语”和“骑射”两方面来探究满汉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满族;国语;骑射;封建化;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6-0079-02
满族是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一支少数民族,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形成了自己善于骑射的习性和使用满文、满语的交流方式。经过长期的、多因素的沉淀,形成了具有满族特色的民族文化。但是随着满族的发展壮大,以“国语”和“骑射”为代表的满族文化与汉文化发生了碰撞和交融。
一、“国语”的演变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表明文字是人类社会文明产生的标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语言是维系民族的重要纽带,又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但也有些民族的发展处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只能借用其他民族语言或文字,满族则是其中一支。
明朝时女真人在使用女真文的同时还使用蒙文。在元朝统治和蒙古族文化的影响下,一些女真上层人已经学会并使用蒙文,这种情况越发普遍,许多部落甚至改用了蒙文。到努尔哈赤兴起时,“时满洲未有文字,文移往来必须习蒙古书、译蒙古语通之”。①努尔哈赤自万历十一年(1583年)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经过十余年征战,已基本统一各部,发布政令,指挥军队,对外联络交涉等使用蒙文多有不便,也不利于金国尊严。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努尔哈赤令额尔德尼、噶盖创制满文。史载:“太祖欲以蒙古字编创译书。”“自将蒙古字编成国语颁行,创制满洲文字自太祖始。②到皇太极时期,“国书十二头字向无圈点,上下字雷同无别。”③于是在原来满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圈点。
万历十一年(1583年)到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努尔哈赤起兵基本完成了对建州女真的统一,至天命四年(1619年)基本完成对女真各部的统一。在征战的同时,也俘虏了大量的汉人。努尔哈赤表示:“得辽东后,本欲设诸申官员们管理,但恐尔等因与新附之民语言不通而受劳苦,故令汉官管理之。”④可见,虽然努尔哈赤时期女真人与汉人有接触,但汉人毕竟是被统治者,范围狭小,所以并无实质上的交流或是融合。到皇太极统治时,后金政权相对稳定,民族关系也逐步缓和,对汉人也积极地笼络,分而治之,给予一定的官职,重视汉官的作用,但是汉官不懂满语,对统治造成极大的不便。天聪六年(1632),后金刑部承政高鸿中在其奏议中道:“再恳天恩,另择一通金语者,立于刑部,将臣另办别事,庶为两便。”⑤皇太极又设立汉军八旗,把汉人从八旗满洲当中分离出来,一方面加强对汉人的控制,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皇太极对汉人的重视,客观上为满汉的接触和交流提供了制度上的平台。还对满文进行了改进,创造了特定字母和“切韵清字”之法,满足了满文吸纳汉语文的客观需要。为了解决满族人学习汉文化的需要,采取了最直接的译书的方式。天聪三年,设立文馆,令达海、刚林、苏开、顾尔马浑、托布戚五人“译汉字书籍”⑥。一方面统治者可以通过满文学习先进的汉文化,另一方面也使得满文得到普及,满汉文化得到初步交流。
顺治元年(1644),清军大举入关。顺治帝不久便迁都北京,清王朝取代了明王朝。“本朝初入关时,一时王公诸大臣无不弯强善射,国语纯熟。”[1]据清代文献记载,“国初,刑部谳狱,录供不用汉文”,专用满文,使得汉族官员办公十分不便。康熙年间,尚书王指出:“供词非汉语,汉官无由曲直,随声画诺,便成虚设。于是始命录供兼清、汉稿。至乾隆间,载满字稿。”[2]乾隆初年,“清语中杂以汉语,语熟成风,乃将可以译成清语者仍用汉语,而书于章奏者往往有之”。说明汉文已经与满文融汇,甚至出现在给皇帝的奏折中。乾隆帝则以“钦定新清语”代之。满族人讲汉语也成为大势所趋,就连皇室也如此,“上(乾隆帝)尝召见宗室,公宁盛额不能以国语应对。”[3]可见,清初入关时,满族人还普遍使用满语。到乾隆朝时,汉语成为具有优势的普遍用语。
进入辽沈之前,满族还处在单一民族群体的状态下,生活环境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流不是十分的频繁,使得满语成为主要的用语。进入辽沈地区之后,政权不断壮大、生活的疆域扩大、接触的汉族人增多等一系列的因素都使得汉语的影响逐步加深。入关迁都之后,满族群体真正地开始与汉族多层次、大范围的接触。皇太极在位期间,建立八旗蒙古,又“命编汉军为八旗”[4],这无疑是八旗人口的重大变化。尤其是八旗汉军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