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国家建构历程再探讨
关于国家建构历程再探讨
摘 要 本文通过梳理近现代中国关于“国家”构架的发展历程,探讨了现代中国在“国家”构建上“超克”“民族”与“文明”的复合机制。特别分析了近代知识分子的缩影梁启超对“国家”认识及其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关联。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国家”建构的分析为当今国家间文明冲突的解决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民族 文明 国家
中图分类号:D0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12.069
A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Course of the State
――Between Nation-state and Civilization-state
SHI Lirong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Abstract By combing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framework of state in modern China,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ompound mechanism of transcend, nation and civiliz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 in modern China. To figure out the course, the author analyzed Liang Qichaos thought on the concept of state and the relation of his thought and Meiji Restoration in Japan. This essay is intended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 on solving the international clashes of civilization.
Keywords nation; civilization; state
0 ?а?
自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潮东来,近代文明第一次真切地让中国知识分子感受到辱国亡家之痛的同时,还引发一系列对于“国家”建构的讨论。从满清朝廷到有识之士在国家危机面前,无一不欲力挽狂澜、改弦更张,在“国家”建构的问题上更是相互龃龉。从魏源、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从孙中山旧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新三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主义的号召,建立抗日根据地,到毛泽东天安门城楼一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按照“民族―国家”的线索辐射开来,形成了关于“国家”建构的历程。从表面来看,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关于“国家”建构的纷争不休终于在1949年新中国的一锤定音之下落下帷幕,但实际上,在当今纷繁复杂、文明冲突不断的内外形势下,中国从未停止对适合中华民族、文化的“国家”建构模式的探索和发展。
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回顾近代以来中国对“国家”建构的历程,分析中国这一系统复杂、结构庞大、糅合民族与文明问题的有机体,研究其失衡与调整的过程,管窥当今中国“国家”建构的本质和意义。
1 艰难的“民族―国家”转型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三国演义》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概括,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在时间的横轴上,天下国家、儒家文明成为不变的恒量。尽管在朝代的纵轴上,朝代几经更替,但在所参与的变量微乎其微的情况下,中国历史的抛物线足以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就在明清交替之后,原本历史正常衰变的抛物线,在“全球化”的前夜被卷入到了另外一场暴风骤雨之中。满清康(康熙)、雍(雍正)、乾(乾隆)三代君王或通过战争,如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部;或通过宗教手段,如对蒙藏的佛教政策、金瓶掣签等,完成对“民族―国家”的构建。同时,在文教政策上,满清统治者对汉族知识分子,一方面延续科举制度、儒学训诂;另一方面兴文字狱,打压对儒学义理的解释,隐性地掩盖了文明内部的冲突。直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马戛尔尼(Lord Macartney)率使团来华,中华文明与外部的文明的冲突凸现出来,冲突首先表现在礼仪上――马戛尔尼向乾隆皇帝单膝下跪。这场儒家文明与基督文明的冲突最后在妥协中和解,但之后的鸦片战争将满清这个国家卷入到了更大的“暴风”之中。
鸦片战争,梁漱溟先生把当时的中国称为“无兵之国”,它“疏于国防”,“缺乏国际对抗性”。①与其说是儒家文明与基督文明之间的对抗,不如说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斗争,毋庸赘言,这场争斗的结局以工业文明取胜。这场农业文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