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父亲浩然与胡万春书信往来
我父亲浩然与工人作家胡万春有过一段特殊的交往。
胡万春出生于贫苦家庭,是钢铁厂工人,为建国后党培养的工人作家之一,与仇学宝、费礼文等属于文学新人,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胡万春。1952年开始发表小说,譬如《青春》《爱情的开始》《铁拳》《战地春秋》等。曾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父亲浩然是农民出身,所写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没有脱离农村、农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作家。就是这样两个出身不同、远隔千里的作家,又是如何相识,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呢?据我从父亲遗下的书札与日记中,得知1962年3月21日他曾执笔给胡万春写了一封信。3月29日,收到胡万春的回信。4月1日,他又给胡万春回了一封长长的书信,在信中详细介绍了自己的一切,也从此开始了与胡万春频繁的通信联系。但两个人的第一次见面,却在一年后的1963年。
首次会面
父亲为给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修改电影剧本《朝霞红似火》,于1963年4月27日乘火车来到上海,住在淮海饭店。当紧张的剧本修改工作告一段落后,于5月11日下午来到上海作协与胡万春相会,这是他们间的第一次见面。晚上又与胡万春来到文化俱乐部,一边喝酒吃饭,一边继续聊天,直到深夜才回到住宿的饭店。父亲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在文化俱乐部里,我见了工人作家胡万春。他比我大几岁,但是,他的作风却像比我小几岁。真是热情洋溢,有一种工人的气质。这位在旧社会从小就进了工厂当童工的人,并没有念过几年书。解放初期,因为新生活的鼓舞,他大胆地拿起文笔,为小报纸写小新闻、小通讯。那时候,连许多常用的字都很生疏,文理更不通了。可是,报纸、刊物的编辑们,却给予他极大的鼓励和帮助。有时请他到编辑部,有时编辑亲自到工厂找他,帮他逐行逐字修改。以后,很多老作家也常常帮助他看稿,向他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胡万春在各方面的关怀培养下,以一种主人翁的气魄,钻研文学,几年之后,就成长起来了。他先后出版了《青春》《特殊性格的人》《谁是奇迹的创造者》《过年》等许多部短篇小说集。他的描写童年生活的小说《骨肉》,曾获得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文艺奖。
做客胡府
这一年的11月26日傍晚,父亲再次来到上海修改电影剧本,同时为《收获》杂志社压缩《艳阳天》,以便在刊物上发表。到了第二年的1月初,才把这些任务忙出一个头绪。
1964年1月9日,父亲应邀到胡万春家中做客,受到胡万春及其夫人的热情招待,在不知不觉中就聊到了深夜,可能是因为酒逢知己干杯少的缘故,饮酒也有些过量,最后只得夜宿在胡府。
到1月底时,《朝霞红似火》的电影剧本又一次修改完毕,父亲于29日下午回到北京。他十分好客,对居住在同一座城市的朋友是这样,对远道而来的外地朋友就更是如此,当他回到京城的一个月后,胡万春来到北京,浩然得知后热情邀请他到家中畅饮。他们谈论的话题主要是文学创作。
1964年8月,父亲接到中国作协外委会的一个外事任务:用三个星期的时间,作为领队全程陪同一位来自非洲索马里的作家。浩然陪着外宾在北京参观、游览过后,于8月21日飞往上海。在第二天与上海作协的座谈会上,父亲与胡万春再次相见。
父亲第一部长篇小说《艳阳天》第一卷在《收获》上首次刊出,到1966年初,第三卷再次由《收获》刊出,三卷本长篇全部完成。胡万春得知消息后十分欢喜,他为父亲在创作上的突飞猛进感到高兴,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他在信中写道:浩然同志:
你好!
你的长篇第二部己出了,是不是?第三部我在《收获》看了校样。你创作上的突飞猛进,使我很为你高兴啊!
那天,我和赵自、费礼文等五六个同志在一起,都说到了你。写作是要有这样一股子革命的劲头。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学习。本来,《文学评论》约我一篇评论《艳阳天》,后我突然赴越南,刚刚回来不久。结果,他们自然只能约别人写了。以前《文艺报》的债也一直没有还。看看!欠了一屁股债哩!
这次去越,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对我的思想上影响很大。可惜,大都不能写作品。
你最近不是在下面吗?在《收获》我看了你的信,看了你的短篇,你用了“红野”的笔名?我非常理解你的用意,但我以为大可不必。我最近写的一篇文章中,专门谈“快工出?货”。过去,专门强调“慢工出细货”是片面的。《欧阳海之歌》连深入生活到写成作品还不到一年。看看!这应该表扬的吧?你的《艳阳天》反映是挺不错的,我看到了一些材料,和听到了一些文艺界、工人等的议论。祝贺你,三部都写成了。
第三部发表时,唐铁海曾和我谈了一通,说“挺不错”,要我翻一翻校样。我为此翻了,可惜,《收获》篇幅限制,删了不少。肉痛吧?
现在《收获》由唐铁海负责。他是最近调回编辑部的。
好了,也谈谈你的情况吧!
匆匆,致以敬礼
胡万春
1966.3.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