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羌族传统文化中诚信思想考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羌族传统文化中诚信思想考察

关于羌族传统文化中诚信思想考察   摘要:羌族人传统文化讲求道德观念、诚信思想及教育方式。羌族人诚信有其原则基础和文化渊源,其诚信思想与道德观念也有其价值体系基础。羌族人社会中自觉遵守的“大信不约”的道德观,对我们今天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立国守信、忠诚为国,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羌族;道德观念;诚信教育思想;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7)11-0085-07   在羌族社会中,诚信就是一句承诺:“好嘛,说话算话!”羌族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去做的,从未改变。这正是契合《礼记?学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之儒道。羌族人讲“得补嗦补克”,意思是答应了就照着办。他们还常常告诫自己和晚辈:“模克多日夸麻规不”,意思是骗不得人,“咯儿哩哩时哒时哒哩哩”,前头你咋个说的就决定了,过了变口就不是人、不信人、不算人。羌族人常讲:我在天神面前发誓,我没有说谎。在羌族地区,常听人们讲“捞油锅”“捞开水锅”的事,是说某人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说谎,是讲诚信的,要求举行“捞油锅”仪式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具体操作就是:将一大锅菜油或水烧沸,锅内掷入一枚铜钱,当事人先在天神面前起誓,然后赤手从滚沸的锅中将铜钱捞出,不得伤手。据说凡是诚信的人,会毫不犹豫地将手伸入油锅中捞出铜钱,手丝毫不会损伤。   一、文献中有关羌族人诚信的记载   羌族有语言无文字,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都由释比口传心授,或者由先辈对儿孙进行言传身教,而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环境育人。平时看得多了,听得多了,自己的言行也就融入其中。羌族没有自己的文献对其历史进行记载,只在汉文献中,为羌族人诚实守信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   (一)后秦皇帝羌族人姚苌的诚信思想   公元386年,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部)羌族人姚苌于长安(今陕西西安)称帝,改元曰建初,改长安为常安,国号大秦,史称后秦。《晋书》卷一百十六载记,姚苌之父姚弋仲“性清俭?(通“耿”)直”,[1]刚直不阿,“常戒诸子曰:‘吾本以晋室大乱,石氏待吾厚,故欲讨其贼臣以报其德。今石氏已灭,中原无主,自古以来未有戎狄作天子者。我死,汝便归晋,当竭尽臣节,无为不义之事。’”[1]2960教育子女以德报恩,要信守承诺,不要做不义之事。姚弋仲的诚信教育,深植其子姚苌的思想观念中。   公元384年,姚苌被西州(两汉时指西南西北地区,也有单指西北)豪族推为盟主,后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其时慕容冲(鲜卑族人西燕威帝)与苻坚(氐族人前秦世祖宣昭皇帝)正为属地大战,“苌将西上,恐冲遏之,乃遣使通和,以子崇为质于冲,进屯北地,历兵积粟,以观时变”。[1]2960为了打消别人顾虑,他以子为人质进行承诺,说明自己一定会守信。   姚苌以德治国,以信治人,“时天大雪,苌下书深自责罚,散后宫文绮珍宝以供戎事,身食一味,妻不重彩。将帅死王事者,加秩二等,士卒战殁,皆有褒赠。立太学,礼先贤之后。”[1]2960天灾非人祸,面对灾害姚苌能有如此胸襟和善举,国家何愁不发展,战时将士何愁不用命。这和我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相似,领袖带头减食,全国上下齐心,不仅战胜灾害,国家也日趋欣欣向荣。   “登将金槌(《通鉴》一O七作“??金槌”)以新平(今陕西省彬县)降苌,苌亲将数百骑入槌营。群下谏之,苌曰:‘槌既去苻登,复欲图我,将安所归!且怀德初附,推款委质,吾复以不信待之,何以御物乎!’群氐果有异谋,槌不从而止。”[1]2960前秦太宗苻登的大将金槌以新平郡为献礼投降姚苌,姚苌拟率数百骑入金槌营,部下力谏劝阻此行。姚苌说:“金槌既然背叛了符登,现在又想伤害我,以后将在何处立足!他相信我们才来投靠,如果我们不相信他,怀疑他,不以诚相待,今后何以治众。”金槌部下有意杀害姚苌,但被金槌阻止。这实际上是相互信任,达到团结共事的目的。   姚苌不仅仅是信任金槌,他从父亲那里接受的诚信治国思想,结合多年征战体会,他已经认识到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就是在团结朋友、战胜敌人中也是一条重要原则。他在临终前叮嘱其子姚兴说:“汝抚骨肉以仁,接大臣以礼,待物以信,遇黔首以恩,四者既备,吾无忧矣”,[1]2960这里的“物”就是“众人”“臣民”“处事”之意。可见“诚信”思想已经成为姚氏家族的传统观念,这也是羌族人讲诚信的典型记载实例。   (二)英国托马斯?托伦士先生对羌族人诚信观念的描述   托马斯先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对羌区进行考察,他在《青衣羌―羌族的历史、习俗和宗教》一书中说:羌族是一个不屈的民族,“羌民是平和的乡亲,恰恰是残酷、入侵或者背弃诺言造致敌意”,“羌族人分布在汶川县(指今绵?镇),理番(指今理县薛城镇),威州,茂州(今茂县凤仪镇)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