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儒学成为主导价值观体系条件.docVIP

北宋时期儒学成为主导价值观体系条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宋时期儒学成为主导价值观体系条件

北宋时期儒学成为主导价值观体系条件   摘 要:北宋时期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佛道为辅的价值观体系,虽然佛道在一定程度也有政治上的支持,但如果不以特定时间段为范围,不以特定群体爱好为标准,从最终影响力来说,能称之为主导社会价值体系的还是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对佛教的管制和教育的发展,以及科举制度、民间教育的成就在制度层面保障了儒学的地位。从庆历新政开始的改革引发了文学家对于儒学复兴的自觉;熙宁变法时期,北宋五子等哲学家和王安石、司马光等人的理论活动,完成了儒学吸收佛道精华和自身建构的过程。   关键词:北宋;儒家;佛教;道教;科举;教育   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248(2015)01-0036-05   北宋时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主导价值观完成了自身理论体系的建构,加之其政治上固有的优势和士人的努力等,成功完成了对佛道的融合引领。本文将根据相关文献,探讨儒家思想成为主导价值观的条件和过程。   一、制度性的保障   (一)加强对佛教的管理   北宋皇权阶层奉行儒释道并存的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任其发展,而是进行差别化管理。总的来看,北宋兴建多所道观,刊布道教典籍,对道教大力扶持。道教在北宋一直处于被保护发展的状态。虽然皇帝们提倡,民间需求,士人学习佛教,但是并非任其发展,而是限制在一定的管理范围内。佛教之所以被管理,主要有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原因。   第一,政治方面。佛教在自身发展中产生了一些直接对抗儒家和道教的内容,形成了直接的对抗之势,破坏了三教并存的格局。政和八年,颁布诏令,将六千卷佛经中含有诋毁儒、道的内容进行清理,焚毁了其中的9卷(《宋大诏令集?卷二二四?道释下》之“老子升列传之首在京神霄宫刻御注道德经御笔手诏”)。少数民族政权也利用佛教从事军事间谍活动,如契丹曾派间谍进入五台山(《长编》卷一七一,至和元年九月丁亥)。   第二,经济原因。北宋时期佛教得到很大发展。真宗时期,僧人达五十万(《宋会要?道释一》之一三)。徽宗时期,在寺院中的僧人、行者以及为寺院种地的人员总数达到百万(《襄陵文集?卷四?论释氏扎子》)。这样庞大数量的人数集中在寺院里不仅容易形成管理的真空,还使国家收入减少。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北宋对佛教采取了相对严格的管理措施。比如禁止夜间进行宗教活动,禁止民间举行大规模的宗教活动。又如,对僧人进行户籍管理,并限定寺院的僧人数量。这样对佛教进行严格管理不仅在思想上限制了部分佛教徒对主导价值观的攻击,还维护了三教并存的局面,保证了北宋正常的思想秩序。   (二)国家教育体系的推动   国家层面的国学、州县学,都是把儒家经典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为了倡导教育,皇帝们高度重视大力推崇儒家,有的亲自光临太学示范天下。建隆二年(961),太祖吩咐聂崇义修《三礼图》,经尹拙、窦仪订正后颁行,这是公开运用政治权力建构价值体系的开始。建隆三年(962),太祖命令修葺国子监,塑绘先圣、先师之像,亲自撰文称赞孔子、颜渊,命大臣分别撰写余赞,自己还多次视察,用自身行动来昭示对儒家思想的认可。太宗不仅改革教育,还修撰文化典籍,保存传播了儒家价值体系的载体。太宗妥善对待南征北战中收得的三万三千余卷书籍,重建三馆;选拔大批文臣担任馆阁之职;鼓励各地献书,编成《太平御览》一千卷、《太平广记》五百卷、《文苑英华》一千卷;并赏赐各地寺院和道观,编印翻译佛经等。在国家层面推行儒家思想,让士子们的头脑完全接受儒家思想的价值标准,为北宋价值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国家教育体系中也具有一批德才兼备的好老师,推动了儒家思想体系的传播。如,胡瑗“教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先之。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景?v初被朝廷召用,只有任教太学。“学者自远而至,太学不能容,取旁官署以为学舍。礼部贡举岁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其高第者知名当时,或取甲科居显仕;其余散在四方随其人贤愚,皆循循雅饬,其言谈举止,遇之,不问可知为先生弟子,其学者相语称‘先生’,不问可知为胡公也”。石介更是“笃学有志尚,乐善疾恶,喜声名,遇事奋然敢为”,为国子监直讲,“学者从之甚众,太学繇此益盛”,并作《庆历圣德诗》,指点当朝忠佞(《欧阳文忠公集?居士集》卷二十五、卷三十四,《宋史》卷四百三十二)。如此之老师,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举手投足之间,循循善诱之中,道德之学思想已为学生接受。学生悟所授之术,叹受者之德,术德辉映,岂非盛矣?   北宋时期的教育系统对价值体系的形成起着基础性作用。大量承载儒家价值标准的思想文化通过教育进入士人头脑,形成了对佛道等非主导价值观的防御性思想体系。这些人通过科举等方式进入决策层后,把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价值体系带到了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