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宋烽燧线考察与研究
北宋烽燧线考察与研究
摘 要:本文由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北宋烽燧线的发现、考证与探究说起,进而论证了烽燧线与丰州城均为北宋的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组成部分,考证了烽燧线与油松王的关系,并结合辽宋夏金元时期诸王朝在鄂尔多斯征战时期对于今准格尔旗地区的反复争夺,凸显了北宋烽燧线在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军事价值。
关键词:烽燧线;丰州城;油松王;宋夏辽之战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036-03
自2007年以来,启动的鄂尔多斯市全国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在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长城办和市文化局的领导和支持下,已于2011年全面完成野外考古调查工作。在长城资源调查期间,2008年发现并确认了内蒙古唯一的一段隋长城――鄂托克前旗隋长城[1]。而又一重大发现就是发现并确认了准格尔旗南部的北宋烽燧线――内蒙古唯一的一段宋代长城。本文向您介绍鄂尔多斯地区的这一长城新发现,并结合古城、古松探索800年前鄂尔多斯的历史脉络。
一、探寻之路
根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记载,在询问内蒙古考古所和鄂尔多斯博物馆文物考古专家的基础上,2010年10月,鄂尔多斯长城调查队队员们行进在准格尔旗羊市塔的山梁上,队员们打听到这里有许多“敖包圪旦”,在探寻后,就近到达一座山顶后,一座圆锥形的“敖包圪旦”展现在眼前,“敖包圪旦”底部呈圆锥形,表面长满蒿草,顶部为圆柱形的石砌敖包。经过仔细观察,“敖包圪旦”的底部均为黄土夯筑而成,因此,这并不是简单的敖包,而是已有几百年历史的烽燧。在羊市塔,找到了4座这样的烽燧,一路走下去,纳林庙、松树??、川掌、大路峁等地均发现了这样的烽燧,共有20多座,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烽燧线。
二、现实分布
准格尔旗北宋烽燧线共20余座,由南向北分布于纳日松镇的羊市塔村、纳林庙村、松树??村、川掌村、大路峁村、李家渠村、布尔洞沟村、四道敖包村、五字湾村、石窑沟村、双山梁村。烽燧均黄土夯筑而成,底部直径8~20米,高4~16米,夯层厚0.08~0.2米。每隔约5~10华里一座,登上一座方能望见下一座,绵延相连,分布于5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
在烽燧线东南端,分布有宋代城址3座,分别为丰州故城、永安砦和保宁砦。永安砦位于丰州城正西,保宁砦位于丰州城正北,永安砦、保宁砦距丰州城均为7公里,永安砦、保宁砦相距10公里,相互呈“犄角”之势,三座古城的西、北、南均有烽燧遗址分布。
丰州故城,又名二长渠古城,位于准格尔旗纳日松镇二长渠村的山梁上。古城依山势而筑,城垣东、北、西三面临沟,由东、中、西三城组成,平面不大规整,总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城垣基宽约10米,顶残宽2-5米,残高2-7米,中城北墙设一瓮城。古城南边500米处山梁上的墓区中,曾出土过墨书“大观四年”(北宋徽宗1110年)的陶罐[2]。
丰州故城、永安砦和保宁砦中分布的陶片、瓷片和砖瓦等遗物与各个烽燧附近采集的遗物基本相同,均为西夏或宋代遗物。且三座古城的夯层厚度和夯筑方法与烽燧也基本一致,从而证实了烽燧线与三座古城的时代一致,均为宋代。
三、历史探究
辽宋夏金元时期,西夏、辽、宋、金之间频繁的战争,乃至蒙古军队灭西夏的关键性战役都发生在鄂尔多斯地区。在他们之间关系紧张的时候,鄂尔多斯高原成为反应最敏感和争夺最激烈的地区。
(一)西夏的兴起
党项族是古老羌族的一支,拓跋部是党项族中较大的部落。公元756年“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将居于庆州的拓跋朝光所率的党项部众迁往银州以北、夏州以东地区,即鄂尔多斯的东南部,号称平夏部。唐僖宗时,曾封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为夏州节度使。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黄巢攻占长安,拓跋思恭会同唐军镇压起义军,被封为夏绥银节度使。中和三年,拓跋思恭因镇压黄巢起义中,有功于唐,被封为夏国公,赐姓李。从此夏州拓跋氏称为李氏,统辖夏、绥、银、宥四州之地。平夏部在包括鄂尔多斯南部地区在内的夏州一带逐步发展成割据势力。日积月累,平夏部在鄂尔多斯南部发展起来。
(二)宋与西夏的战与和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幻想削弱和消灭平夏部。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北宋开始与平夏部争夺夏州,乘党项统治集团内部因争夺世袭定难军节度使之职内讧之际,宋太宗劝诱得到定难军节度使留后之职的李继捧入朝,李继捧自动献出银、夏、绥、宥四州八县之地,此举,遭到李继捧族弟李继迁的激烈反对。公元985年,李继迁攻下银州,党项部族纷纷归附,兵势大振。公元997年,宋真宗继位,为减少党项对宋朝兵力的牵制,北宋封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尽还拓跋氏旧日领地,夏州又成为平夏部的统治中心区域。
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王朝,定都兴庆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