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论析大众历史观与新财富观基础.docVIP

劳动价值论论析大众历史观与新财富观基础.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劳动价值论论析大众历史观与新财富观基础

劳动价值论论析大众历史观与新财富观基础   论文摘要:劳动大众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劳动价值论为坚持大众历史观反对精英历史观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坚持大众历史观才能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家正确看待自己的社会责任,而且有利于经济发展走出低工资陷阱,步入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大众史观;新财富观   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 analyzing the public history and the basis of new wealth view   HuJingChun jiangsu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ics   Abstract: the working people are the main body of social wealth. 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 to persist in the public history against elite history to provide the most effective proof. Persist in the public history to set up correct concept of wealth, which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entrepreneurs a correct view on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but also is beneficial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out of the low wages trap, into 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 benign circulation.   The paper keywords: labor theory of value; Public history; New wealth view   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中国的基尼系数已从1993年的0 .407上升到2004年的0.47,接近拉美地区水平。这种情况说明财富分配领域的帕累托效应仍然存在并发挥作用。产生帕累托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各自的依据不同。   经济人有一种趋炎附势的恶习,经济学也不例外。腰缠万贯的老板总是受人尊敬的,工资低廉的工人总是被人小瞧的。经济学总是津津乐道于企业家如何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了巨额财富,而对劳动大众的作用却往往视而不见。马克思是个例外,马克思用其一生之努力,雄辩地论证了劳动大众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使三卷《资本论》成了工人阶级的圣经并引领了随后的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经过曲折的探索终于走上了市场经济道路,对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经济学界现在存在一种很明显的趋势,就是要否定劳动价值论。   理论的发展总是由一个极端发展到另一个极端。出于劳资矛盾的尖锐对抗,马克思只是有限地承认资本家(企业家)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但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济理论必须重新审视企业家的作用。这本是正常现象。但从国外引进的很多经济理论似乎有把企业家抬高到历史创造的”精英论”地位。这些精英论的共同特点就是为企业家占有剩余价值提供合理依据。   笔者认为,强调企业家特殊的人力资本和企业家获得的风险收益是无可非议的,但在企业创造的全部价值中,扣除物化劳动(资本)转移的旧价值、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支付给企业家的特殊人力人力,再扣除资本承担的风险收益(相当于支付给银行贷款的利息),在做了这些扣除之后,总还有很大的一块“剩余”,这些剩余不是用企业家特殊的人力资本,或资本的风险收益所能包括的。以美国首富比尔.盖茨为例,截至2006年,盖茨已经连续12年高居《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榜首。作为微软公司创始人之一,盖茨的净资产高达500亿美元,平均每分钟挣6659美元。谁也不会否定盖茨本人特殊的人力资本价值及其个人努力在财富积累中的重要作用。但如果非要把盖茨拥有的全部财富都认定为他本人创造的,这就难免牵强附会。除去盖茨本人特殊的人力资本价值,其财富总额的相当大部分是由其员工创造的剩余价值。至于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更是没有根据。离开了人的劳动,物化劳动(资本)不但不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还要面临不断磨损、贬值的风险。马克思通过区分劳动的二重性,认为具体劳动转移物化劳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通过这一创新性概念,马克思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还从历史与逻辑统一角度对剩余价值进行了考查。在奴隶劳动和封建劳动形式下,剩余劳动以明显的形式存在,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剩余劳动转变为以隐蔽形式存在。这种转变造成了一种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