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临床分析
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重度脊柱角状后凸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44例重度脊柱角状后凸患者, 均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术治疗, 记录手术情况并随访1年, 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后凸畸形程度, 观察患者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经治疗, 患者脊柱后凸情况明显好转, 矢状面后凸Cobb角矫正率为63.2%, 术后脊髓功能均有所提升, 59%患者已达到E级, 无加重情况。结论 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术对重度脊柱角状后凸治疗效果明显, 值得在临床中加以运用和推广。
【关键词】 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术;脊柱角状后凸;临床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33.052
脊柱角状后凸是脊柱后凸中的一种, 是因椎体先天性畸形、脊柱结核椎体破坏、陈旧性脊柱创伤等原因造成的脊柱后凸, 其畸形顶点一般呈锐角, 多个畸形椎体重叠, 后凸进行性加重[1]。本文将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重度脊柱角状后凸患者的治疗, 探析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术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来本院就诊的重度脊柱角后凸患者44例作为本次调查研究对象。其中男20例, 女24例, 年龄18~62岁, 平均年龄(38.5±7.5)岁。所有患者入院后经MRI、CT重建及X片检查, 符合重度脊柱角后凸的临床诊断标准, 病理类型为胸腰椎结核19例, 先天性发育缺陷15例, 陈旧性脊柱骨折10例。后凸情况为:主弯侧凸Cobb角为100~165°, 平均角度为118.9°, 冠状侧面凸Cobb角为0~130°, 平均角度54.5°。术前脊髓功能评价按Frankel分析:A级2例, B级4例, C级14例, D级16例, E级8例。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其具体手术操作方式如下:保持患者平卧位, 采用脊髓体表诱发电位监测, 气管插管复合全身麻醉。在患者患处正中位置设定切口, 逐层切开脊柱与皮肤之间的组织, 暴露脊柱后部结构。根据术前制定的手术方案, 确定置钉椎体和截骨椎体。在截骨远近两端设置椎弓根钉, 为保持患者痉挛结构松懈, 切除截骨椎体之间的关节囊和韧带。在脊椎暴露的情况下采用高速磨钻或骨刀按照由前到后、由上到下的顺序分别切断前纵韧带、椎体骨质及椎间盘, 最后去除椎板皮质, 行折顶矫形, 并采取固定措施将其固定, 植入患者自体骨。植骨完成后对后椎间隙进行检查, 缝隙较大的可以用患者的碎骨进行填充。以上操作完成后对切口分层缝合、关闭。
对术后患者进行细致全面护理。术后3~5 d内均使用抗生素避免感染, 伤口负压引流48 h, 10~12 d后可拆线, 视恢复情况确定下床活动时间, 给予支具佩戴3个月, 采用X线片进行复查, 评估记录患者畸形恢复情况术后随访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1. 3 疗效评定标准 以患者角状后凸畸形状况及脊髓功能恢复情况评价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术的治疗效果。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双手自由下垂站立, 行脊柱全长X线片检查, 观察脊柱后凸Cobb角, 评估矢状面排列情况, 以Frankel分级评定患者手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手术基本情况 患者进行手术的平均时间360.5 min, 总截除椎体80个, 平均每人截除1.8个。其中10例截除3个椎体, 16例截除2个椎体, 18个截除1个椎体。
2. 2 角状后凸畸形恢复情况 术后2周, 44例患者后凸Cobb角的范围为16~92°, 平均(42.3±5.7°, 矫正率为63.2%。术后随访1年, 后凸Cobb角的范围为16~192°, 平均(45.2±6.1)°, 与患者手术前[后凸Cobb角100~165°, 平均(118.9±7.2)°]相比, 畸形程度明显减轻,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123, P0.05)。
2. 3 脊髓功能恢复情况 术后1年对患者脊髓功能进行Frankel分级。其中E级26例, D级12例, C级4例, B级1例, A级1例, 所有患者均无等级加重情况。术后复查患者心扉功能均有所提高。
3 讨论
重度脊柱角状后凸常见于青少年患者, 其原因是先天性椎体形成不良或合并分节不全[2], 脊柱结核和陈旧性椎体骨折亦是其常见病因。在外科治疗中, 前路松懈解压与后路矫正联合[3]的治疗方案是常用治疗方法, 但其可靠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名师成长学习场构建探究.doc
- 名师成长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doc
- 名师案例教育价值和运用策略.doc
- 名师目标下高校教师自我成长途径探析.doc
- 名师管理制下项目系统性反思性研究.doc
- 名师课堂容错教学给予启示.doc
- 名师课堂教学调控奥妙初探.doc
- 名教师工作室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辐射引领作用.doc
- 名栏建设实践及思考.doc
- 名校公开课现象对高校通识教育模式启示.doc
-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效果分析.doc
-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效果分析及对胸腰椎活动功能影响.doc
- 后路减压AF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所致腰椎骨质破坏并脊髓神经损伤临床研究.doc
- 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评价.doc
- 后路半椎体切除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后凸临床疗效分析.doc
- 后路单开门一期前后路手术减压联合治疗前后受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疗效分析.doc
- 后路单钉棒系统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生物力学及临床效果研究.doc
- 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研究.doc
- 后路多节段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间融合术临床护理体会.doc
- 后路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植骨融合术临床初探.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