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夏志清时代张爱玲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后夏志清时代张爱玲研究

后夏志清时代张爱玲研究   2013年12月29日,夏志清永远离开了这个他所眷恋的世界。这位红光满面、大声说笑、迅于雷急如雨的老顽童,远比他的挚友宋淇和他毕生所追寻的张爱玲长寿。而他所立下的难以逾越的“学术障碍”,也终于面临重新检视的时刻。   长久以来,李欧梵、王德威和夏志清是台湾“中央研究院”仅有的三位文学类院士,这种局面直到2014年哈佛大学的李惠仪和台湾大学的曾永义上榜才得以改变。这个现象说明了文学成就的认定殊为不易,也部分反映了新论述突围而出的困难。   这个困难有实际创新上的,也有各界横加阻拦不予承认,比如迄今仍有人以政治立场刻意贬低夏志清,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在夏志清逝世一年半后,直到今年4月 27日,“中研院”才召开他的纪念研讨会,从时序的延宕和临时变动的名单,都不难看出各方角力的痕迹。   夏志清因张爱玲而永恒   这场由台湾“中研院”举办的研讨会,特殊之处在于将夏志清、夏济安兄弟放在一起探讨,当中还穿插了一场民间出版的《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发布会。夏济安比夏志清只年长五岁,但早在五十年前便去世了,然而他的学生,包括白先勇、李欧梵和“重学生”王德威等,都已成为当今文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如此重要的研讨会,自然不能缺席。   加上“中研院”副院长王??森、文哲所所长胡晓真,以及来自大陆和香港的陈平原、夏晓虹、陈子善、陈国球、季进、梅家玲、陈芳明等两岸学者,研讨会的阵容可谓星光熠熠。王德威匠心独具,在最后一场安排了“当代小说家论夏志清”,于是台湾重量级作家朱天文、骆以军得以上阵。而夏志清夫人王洞的出场,更使得声势如虎添翼。   夏志清固然伟大,但是严格来说,他的学术成就仅仅来自《中国现代小说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和《中国古典小说史论》(《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A Critical Introduction》),着实称不上“著作等身”。   更有甚者,他在创作《中国现代小说史》的阶段,明显受到了时空场域的限制。当然,以其一贯违背左翼的政治立场,这个漏失毫无疑问早已有人盯上,但是阴错阳差,大陆学者迄今无法全盘掌握张爱玲研究,使得夏志清的“先知”色彩难以磨灭,因此,也造就了他屹立迄今的不败金身。   夏志清自言他的成就包括“发现”了张爱玲、钱锺书和沈从文。三人文风各擅胜场,合纵连横,应付各种不同的文学需求,为夏志清挣足了学术声誉。然而其中不单最后一项有争议――沈从文早年以行伍出身,仅凭文名便当上西南联大教授,而钱、沈二人的史料,数十年来已被大陆学术界翻了个遍。在这种情况下,夏志清的传奇色彩能横亘至今,凭借的就是张爱玲。   长久以来,张爱玲的文名和研究局限于海外,内地有志之士莫测高深。直到上海的陈子善先生大量挖掘张爱玲的海上佚文,加上近二十年来对中共建政前“远东第一大都会”忆苦思甜,“上海学”的兴起,内地的“张学”研究才算建立独特的步履。   在中国文学研究进入西方学术殿堂之后,永远有颟顸者固步自封、顽强拉锯,加上西方人研究中国文学,原本就有先天困难,研究进度同样缓慢。   能对“张学”研究另辟蹊径者,哈佛大学的王德威教授不得不算一个。在2000年香港岭南大学举办的“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他根据台湾流传已久的“张派”(被认定者包括朱天文、朱天心、苏伟贞、袁琼琼、蒋晓云等),拓展到对两岸三地侦测的视野。   不幸的是,他所认定的“张派”,包括白先勇、王安忆、黄碧云等等,都遭到了当事人的否认,甚或有所动作。饶是如此,此“张派”谱系仍为漫不经心的文学论者广泛引用。张爱玲当然有许多仿效者,所谓的“影响”也分私淑与反弹(反其道而行者当然就不能列入“张派”),王德威的这个“张学”谱系只要略加缀补,仍有臻至完善的可能。   小说之外的真实人生   张爱玲是个大影迷,她不但以影评进入职业生涯,而且拥有丰富的编剧经验。过去中国文学缺乏电影和小说散文的横向连结,完全违反西方文学家“作者论”的认定原则,自从李欧梵将“电影和电影宫”写进了《上海摩登》的第八章“张爱玲:沦陷都会的传奇”,“编剧家”便成为张爱玲的标签之一。   这块领域经过笔者在《张爱玲与白先勇的上海神话》《张爱玲的文学世界》中的论述,已略有规模。不幸的是,基于大陆对香港上世纪50年代影坛的陌生,一批抱持着“否定比了解容易”的评论人,仍然轻率发出“张爱玲香港剧作不及上海时期”这类论调。   实际上,张爱玲虽然老早就在小说中利落地运用镜头语言,但因其与大陆导演桑弧合作的编剧处女作《不了情》的失败,她的第二部作品《太太万岁》又退回到话剧你来我往的对话模式。而她在香港时代编剧的《小儿女》等作品,电影感仿佛进步了一个世纪,当中种种情节的勾勒,也可以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