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蜀学转型再探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蜀学转型再探讨

宋代蜀学转型再探讨   [摘要] 宋代蜀学转型有三个大节点:两宋之际二程洛学传蜀,南宋前期南轩之学返蜀,南宋后期朱熹闽学传蜀;三大节点并非孤立的,且其发展变化,都同书院有密切关系。另外,文章还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1.关于谯定与“涪陵学派”;2.“二江九先生”之名的由来;3.渊的学术活动;4.阳枋的学术活动;5.巴蜀学者之间的传承、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 宋代蜀学;转型;三大节点   [中图分类号] K24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5)06―0010―06   北宋中期,巴蜀地区传统蜀学兴盛发达,如苏氏蜀学、范氏之学等。当时,二程洛学兴起,经过洛蜀角立,蜀学开始转型,到南宋晚期实现了传统蜀学同程朱理学的融会,完成了“洛蜀会同”胡昭曦、刘复生、粟品孝:《宋代蜀学研究》,巴蜀书社1997年版。。近二十多年来,学界关于蜀学的研究日益扩展和加深,笔者在进一步探究中,也有一些新的思考,本文就宋代蜀学转型作再探讨。   一宋代蜀学转型的三大节点   对宋代蜀学发展历程,笔者曾有五个阶段   胡昭曦、张茂泽:《宋代蜀学刍论》,载《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4期。、两个高潮   胡昭曦:《宋代蜀学的转型》,载《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胡昭曦:《宋代蜀学的转移与衰落》,载《宋代历史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均收入胡昭曦:《宋代蜀学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之划分。在近来的探究中又认为,蜀学转型还经历了三个大的节点。   “节点”这一概念被应用于许多领域,于科学技术是指“电路中三个或三个以上支路的会聚点”   《辞海》第552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或指“交汇点”、“汇合点”、“两节圆的切点”、“互连公共点”,在教学上“指知识体系中具有很多榫接的具体知识之点”SymbolWC@ 百科”。,还有空间节点 ( 如“全国流通节点城市”、《香港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SymbolWC@ 百科”。,还有空间节点 ( 如“全国流通节点城市”、《香港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SymbolWC@ 新闻”2015年07月07日载曲青山文。)。本文采参以上诸说而综合之,用“节点”以指宋代蜀学发展的大环境中,在学术内容上、空间上和时间的交汇点、榫接点、会聚点。   宋代蜀学转型的三大节点是:第一大节点,二程洛学传蜀;第二大节点,南轩之学返蜀;第三大节点,朱熹闽学传蜀。经历了濂洛之学到湖湘学再到程朱理学在巴蜀的发展,又有魏了翁的集大成,使宋代蜀学定型为以程朱理学为主。   (一)三大节点不是孤立的   一般认为,自宋仁宗嘉?v元年(1056年)至五年六月,周敦颐签判合州(今重庆合川)时期,濂学开始传入蜀地,而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至熙宁三年(1070年)前,程??知汉州(治今四川广汉),其子程颐随侍,期间周之弟子遂宁傅耆与程颐有交往,“手笔相问”   度正:《性善堂稿》卷15《跋伊川先生帖后》,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以下简称四库全书本);《宋元学案》卷12《濂溪学案下》,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实为讲友。这时,濂学在巴蜀影响不大,二程理学也尚未形成。此后,二程洛学逐渐强大,迄至南宋晚期,巴蜀学者信奉程朱理学者益众,或千里求师,或出蜀访学,或在蜀讲著,或传授后学,可谓连绵不断。三大节点是这种发展过程中的三个突出事件和集中时段,它们密切联系,且与巴蜀地区其他时段程朱理学之传有相互交流和融会。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5年第6期胡昭曦:宋代蜀学转型的再探讨   (二)三大节点的时段、内涵和特点   第一大节点,是北宋末年二程洛学传蜀。先是涪州(治今重庆涪陵)乐温(今重庆长寿)人谯定闻程颐“讲道于洛”,乃“洁衣往见,……遂得闻精义”。 哲宗绍圣四年(1097)十一月到元符三年(1100)正月,程颐贬到涪州编管的两年多时间里,谯定从游,学《易》、《大学》、《中庸》等。谯定又传之门人弟子。   第二大节点,是南宋前期张?蛑?学返蜀。南宋初年成都人范仲黼“去湖南” “游南轩之门”、 “从南轩学”, 从而“直接五峰(胡宏)之传”,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以后主讲于成都沧江书院,出现了传播南轩之学的“二江九先生”学者群,形成了蜀中南轩之学大盛的局面。   第三大节点,是南宋后期朱熹闽学传蜀。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 涪州人渊千里问学,从朱熹学于闽北建阳考亭之竹林精舍(后称沧州精舍、考亭书院) 和潭州(今湖南长沙)约三年时间,后师徒远隔,朱熹仍加指导,渊“将朱熹之学与乡里之学(包括谯定《易》学),融会贯通,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易》学思想”   李胜:《渊事迹征略》,《重庆师范大学学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