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潘集区耕地地力评价与种植业结构调整建议
摘 要:潘集区2007-2012年被列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重点县(区)。近几年,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及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摸清了全区农业、种植业生产发展现状,指出了农业耕作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耕地地力与土宜性评价成果为新一轮种植业结构调整布局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潘集区;耕地地力;评价;种植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 S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8-14-02
1 农业生产发展现状
1.1 粮食生产概况 全区粮食生产占用耕地2.56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85.8%,2009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5.43万hm2,总产37万t,是淮南市主要的粮仓。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主要种植在北部、西北部,农民农业思想巩固,舍得化肥农药投入、管理精细,不断创造出高产典型。如:2013年,小麦最高单产612kg/667m2,水稻最高单产713kg/667m2,增产潜力很大。沿淮河及其支流两岸,以小麦―大豆种植方式为主,大豆单产100~150kg/667m2,夏秋季易受洪涝威胁,产量低而不稳。
1.2 城郊型农业特色明显 近城市郊区及工矿周围的乡(镇),种植蔬菜、瓜果、食用菌及日光温室大棚面积逐年扩大,具有特色的蔬菜、瓜果业发展很快。名优产品如:南龙牌“羊角酥瓜”,2013年潘集酥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 000hm2,以其皮薄、脆嫩、甜蜜、瓜肉橙黄色等优良品质,占据淮南市场,瓜农收益15 000元/667m2以上。
1.3 农业项目投资活跃 在国家农业政策的指引下,外商、企业、社会及国家有关部门在我区的农业投资项目十分活跃。如:世行贷款项目、丰收计划、小麦高产栽培、无公害蔬菜基地、无公害大豆基地等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提高了农业管理水平。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也很快,全区现有稻米、面粉、大豆加工厂47个,年加工原粮能力23万t,其中佳益米业已发展成为省(市)龙头企业,有力支撑区内的粮食生产。
2 耕地地力评价分析
2.1 耕地地力评价的成果 本次耕地地力评价方法,采信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调查、采集土样、分析化验及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3种图件叠加形成的图斑为单元,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耕地进行评价分级。评价结果,将全区耕地分为6个等级。并建立了耕地管理空间数据库及土壤养分系列图件,为精准农业、数字化管理,提供条件。
2.2 耕地地力评价的分析 1982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建立了我区耕地土壤地力背景值,包括耕地的生产条件,土壤的理化性状,粮食生产水平等。通过本次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发现,我区耕地、土壤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北部、西北部砂姜黑土地区耕地肥力贫瘠,产量低下,拖全区农业的后腿。现在有古路岗电灌站输水,旱地改为水田,水稻与小麦的产量提高很快,一跃成为高产、稳产农田,评定为一级耕地。原来南部湾地黄潮土类地区,土壤基础肥力高,种植以麦、豆为主,是我区的“粮仓”,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居全区之首。现在小麦、大豆两季作物合计单产仅450kg/667m2,变成中低产土壤类型,评定为四级耕地。部分农业耕地改种蔬菜、瓜果类作物后,土壤肥力上升,达一级耕地条件。回顾近30a来,我区耕地耕作与农业发展概况,认为化肥投入与水利条件改善,对改变耕作制度、提高农作物产量至关重要。
2.3 农业耕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3.1 耕作层变浅,犁底层加厚 现在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的耕种与收割已基本实现机械作业,但大多使用的是手扶机或旋耕机具,耕翻深度只有11~15cm。同时机具对耕作底层造成挤压,使活土层变浅,犁底层加厚,土体通透性能变差,地力呈下降趋势。
2.3.2 土壤酸化进度加快 3a共采集、化验耕作层土壤样品8 000多个,酸碱度测定结果发现,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数据比较,pH值普遍下降0.4~1.5,土壤已呈酸性化。原因与化学肥料、农药施用过量,有机肥长期施用不足有直接关系。
2.3.3 焚烧农作物秸秆屡禁不止 夏―秋作物机械收割后,留下高茬桩,影响下季作物的栽插与耕作。农民为争取农时或作业方便,一烧了之。这样不仅造成有机物资源的浪费,而且污染大气,影响交通,危及人的健康,破坏了土壤微生物活性,使土壤结构板结、失去调控能力。
3 地力评价与种植业结构调整布局
3.1 总体思路 充分利用地力评价、土宜性评价成果、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主线;优先发展粮食生产不动摇;依托城镇,致富农村。突出高产优质“无公害”农业工程建设项目基地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新一轮种植业结构调整布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