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柳宗元江雪哲学解读
对柳宗元江雪哲学解读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柳宗元《江雪》一诗中所体现的诗人对“悲”与“喜”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验,从精神现象、人生境界层面审视其中所隐藏的哲理性品格,揭示其深层的哲学意义。
关键词:诗歌 《江雪》 哲学 分析
诗歌的解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哲学解读就是通过诗歌内在的、或隐或显的精神现象和人生境界的解读,把对诗歌的分析上升到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揭示其深层的哲学意义。本文尝试从哲学分析的层面对柳宗元的《江雪》进行解读。
先看柳宗元的原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是诗人谪居永州期间的作品,它的表面意思是说,天降大雪,非常寒冷,“鸟”和“人”都不出来,而“渔翁”我依然我行我素,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很平淡很常见的画面,很平淡很常见的事件,很平淡很常见的人物,可是细细品味起来却不是这么回事。为什么诗人要营造一个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孤独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的画面?他追求的理想人生境界和精神境界又是怎样的?
诺瓦里斯说:“哲学原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在对人生与世界的根本性问题上,诗歌与哲学异质同构,正如海德格尔所谓的诗歌与哲学是邻居,只是诗人把其的识度和哲思或隐或显地寄寓在文本之中,而文本符号和手法本身所隐藏的某种哲理性品格,就是我们解读分析的所在。在这里我们通过对这首诗溢出文本自身的意象的深层分析,可发现诗歌隐藏了两种对立的关系,一是天人之间的对立,二是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对立。通过对两种对立关系的分析发现,这既是对逃避残酷现实的隐者的反讽,又暗喻在天与地、人与社会的对立中,个体的人虽然渺小,但求索和抗争的精神却又可以使他变成能独立于天地间的强者。“钓雪”既可看作是一种在充满挤压和倾扎的社会里的人,对人的本性进行守望、求索和反思的特殊方式,也可看作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未来的默默期待,是对人付出代价后的一种期望和反思。上升到哲学层面看,则是对待“悲”与“喜”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
(一)“悲”是诗人对现实的悲凉和悲愤。
首先看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大我之悲,这既包含对现实的悲凉、悲愤和失望感,也包含对不思改革的朝庭(诗人心中自然之外的另一个“天”)和衰微肃杀的社会的控诉和批判。柳宗元少年得志,21岁中进士,面对当时国家政治的腐败黑暗,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屡遭打击迫害,被贬谪到荒凉的永州,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志同道合的朋友天各一方,生活上又陷入失朋少伴的极度贫穷孤独之中。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悲愤。记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是用“众芳芜秽”来评价李?Z“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这两句词的,“众芳芜秽”出自屈原的《离骚》:“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意思是说自己培养的“芳草”枯败了我很难过,但这并不是我最大的悲哀,我最大的悲哀是“众芳”之“芜秽”。在这里诗人“我”在“雪后”孤独地面对“千山”、众“鸟”,孤独地面对“万径”、众“人”,也就是说社会大气候一变,一切都变了。我们进一步分析会发现,社会作为一个弘扬共性的个体的集合体,它的建构必然是建立在个体的受束和规范、压抑和淹没的基础上的,这个过程意味着个性的流失,“人”的流失,以及建立在这两者基础上的人的价值的迷失和流失。因此诗人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形成一种极端寂静,绝对沉默的苍凉景象――为社会而悲,为受社会压抑的个体而悲,为在社会的压抑下的个体的无能为力而悲。
再看后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现了为自我的小我之悲,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的悲。这不禁让人联想起鲁迅《呐喊自序》中那所“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和里面“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的快要“闷死”的“熟睡的人们”,在那时鲁迅“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把希望寄托将来。而诗人呢?面对比鲁迅生活的年代凶险千百倍的社会政治环境,除了坚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信念,又能做什么呢?只有把一腔悲凉放在“独钓寒江雪”上,一“孤”一“独”,清冷幽僻的情境凸显诗人的忧愤、寂寞、孤直、激切,也就是说在追求理想、追求真理的路途中,同伴已经越来越少,到了荆棘满布、前行无路的时候,放眼四顾,就只剩自己一个人了。诗人也明白,凭一己之力,如茫茫“江雪”中的一叶孤舟,面对强大的社会,根本无能为力。报国无门,哀莫大焉!这是诗人深沉凝重又孤傲高洁的生命体验的闪现。
(二)“喜”是诗人对人生悲苦的乐观态度。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