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与影解读李青萍富士山作品
山与影解读李青萍富士山作品
内容摘要:李青萍晚年绘画作品中有一个特殊的三角形或梯形符号,所描绘的对象是日本富士山,作品的数量达到二三十幅之多。山和影互相依偎,互相映衬,画面的色彩完全意象,时而绚丽多姿,时而杂乱凄迷。形式永远是象征着某种事物的符号,承载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文章试从李青萍的富士山作品中解读山与影的意义以及她的人生经历。
关键词:富士山 山影 符号 象征
在李青萍晚期的绘画作品中,有一种类型的题材十分醒目,给人很深的印象。这些画面往往以一个鲜明的三角形或梯形图像为主体,周围陪衬其他形式的符号,该类型的画面描绘的是日本的富士山。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仅笔者从印刷品中看到的富士山作品数量就达到二三十幅。在这些画中,描画富士山并非像她早年描绘南洋风景时那样,像在利用这种特殊的符号对人们叙述什么。
李青萍在上世纪40年代就是享誉中国的风景画家。1946年曾有报道描绘她的风景画:“笔触非常沉着而有力,设色明快而浓艳,有时她也轻描淡写,则似乎是因为时间关系,捉着一刹那的奇趣而速写下来,以后,她也不加修饰,以存其真。”从中可以看出早期的李青萍绘画学习的是西方印象派,而到了晚期她的作品有三分之一是抽象的,“并不是摹写实物,而是把可辨认的物象肢解、分割、隐藏,将它们淹没在各种图形残片的堆积里,仅在某些角落隐约透出巨响物象的原形。”①富士山系列作品是介于以上两种之间的具象作品,在二三十幅富士山的作品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山的形象位居画面中央,但没有看到精心描绘山的三维外形和转瞬即逝的色彩变化,而是以白色或黄色为主的山形伴以山影。以水将实景的山和倒影的山分开,把画面分成两半。山和影互相依偎,互相映衬,画面的色彩绝对意象,时而绚丽多姿,时而杂乱凄迷,有的富士山意境清寒,仿佛一方玉石凌乱芜杂(图1),可见画家本人内心的烦苦;有的富士山在月光下,在水中倒影明晰,仿佛静静地叙述什么(图2);有的富士山金碧辉煌,光影奇幻(图3);有的富士山则不过是一个几何形符号,画面理性庄重;有的富士山被描绘成花木拥簇的一派孤高景象。
画面中的富士山没有体积和空间,只是一种符号,一种存在于记忆中的风景,诉说着她人生的经历。山与影互相存在于画面,构成画中最重要的形式。正如米罗说的,“对于我,形式从来就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它永远是象征着某种事物的符号。”②所以,富士山形符号的频繁出现绝不能简单地看作是画家对这种白色涂抹的三角形或梯形的偏爱。艺术符号的象征性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拓展了作品的意义层次。“山”是中国古代文人绘画中经常表现的题材,“影”在中国画中很少出现,但影在中国古代的文人诗词中经常出现,李白的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水调歌头》中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等,都是与影有关的。同时影又是一个与寂寞相连的名字,人在最孤独时还有影相伴,不过是得到一个心理安慰罢了。李青萍终身未嫁,陪伴她一生的只有她最热爱的绘画,那山与影相伴不正说明她常年形影相吊、孤苦伶仃吗?富士山孤独寂寞的影子自然是她中晚年的一种写照。
“李青萍作画有两种路数:一种是笔绘的方式;另外一种是泼彩的方式。在笔绘的风格上,确实受到日本艺术的影响,特别是梅原龙三郎的作品和当时日本的那一批所谓接受了西方训练的画家,在东洋风格的探索中都有一种表现富士山主题的倾向。我不知道李青萍画的山是不是富士山,但其实这个图像来源就是梅原龙三郎他们的题材,而且这个题材是一以贯之的。”③富士山山体呈优美的圆锥形,闻名于世,名称源于虾夷语,现意为“永生”,是日本的神圣象征。作为日本自然美景的最重要象征,富士山是历代日本画家经常表现的题材,因为它多次火山喷发,山顶又终年积雪,日本先民将其奉为神灵。日本画家往往是带着表现日本民族精神的诚意去描绘它,如日本著名的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以富士山为题材创作了46幅连续版画《富岳三十六景》(约1831年)。其中,描绘富士山雄美壮观的作品《赤富士》和《神奈川冲浪里》等都广为人知。
李青萍绘画中的富士山与他们绘画中有一处极为相似之处,即梵高所说的“日本式的色彩简化”。“日本画家通常不理睬环境影响色,而采用色彩平涂法,加强富有表现力的线条,来展示运动和形体。”④她的富士山不是实景的写照,而是追忆和表现。表现性是李青萍晚期绘画的一大倾向,这种倾向在其早期的绘画中已经显现出来了,而在晚期的绘画中更发挥得淋漓尽致。李青萍追求艺术自由的内在动机与写意、泼彩等绘画方式融会贯通,最终反映在绘画作品之中。富士山的画面中充分展现着形式、色彩的生动性和画面布局的胆量。在其一生中,生活的磨练没有打垮李青萍,反而给予她顽强的生命力,促成她用一生追求艺术。李青萍说:“人生是漫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的长河中惟有画笔与我相随。除了绘画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