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用语开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研究密码.docVIP

感官用语开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研究密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感官用语开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研究密码

感官用语开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研究密码   摘要:感官用语在中国古典美学的脉络里是极为常见的现象,但这些现象的系统研究还处于筹备阶段#65377;本文首先介绍感官用语的概貌,然后由总体到局部的内在逻辑分五个层次深入论述感官用语对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研究和美学史写作的重要意义及可行路径,并强调在感官与审美#65380;感官用语与美学范畴#65380;日常语言与批评语言的现代研究意识平台上,结合感官用语的文化言说语境,凸显范畴的闭合或者开放性质,进行有对接意义的古典美学资源清理和现代阐释#65377;   关键词:感官用语; 范畴; 美学史; 文化语境   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识码:A      面对古典美学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范畴术语,让读者好奇的是这些范畴中感官用语的频频亮相#65377;从味到淡,从甘苦涩酸到苦硬#65380;生辣#65380;豪辣,从香嗅到“鼻观”,从冷热滑到硬粗细,从乐论到文论诗论以至画论书论,感官用语轻松腾挪灵活游移,令古典美学的殿堂声色齐飞心目共舞,嗅之触之观之闻之赏之玩之,却又不能清晰的推断出子丑寅卯#65377;      一      简要的说,古典美学范畴中的感官用语有几个特点,一是涉及的感官多,包括味觉触觉嗅觉这些最基本的官能,如味觉方面的有:以“味”统论诗艺的如《文心雕龙#8226;明诗》曰:“又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65377;至于张衡怨篇,清典可味;仙诗缓歌,雅有新声”;触觉方面的比如:《文心雕龙#8226;铭箴》有“魏文九宝,器利辞钝”的说法,刘熙载《艺概》讨论过“冷句中有热字,热句中有冷字”的问题,祁彪佳在《远山堂曲品》中将“热”与“艳”并组用来指涉戏曲创作设局,谓吕天成《戒珠记》“语以骈偶见工,局以热艳取胜”;嗅觉方面的比如:《草堂诗余四集》载明人沈际飞语“词贵香而弱,雄放者次之”;《珂雪斋文集》卷二载袁中道论盛唐诗作“览之有色,扣之有声,而嗅之有香,相去千年之久,常如发硎之刃,新披之萼”#65377;   二是感官用语适用的对象广泛,除评述传统诗文以外,还涉及论杂剧的如徐渭《题昆仑奴杂剧后》认为杂剧写作“点铁成金,越俗越雅,越淡越有滋味”;论词曲的如周德清《中原音韵》列有“造语必俊,用字必熟”的要求;论小说的如张竹坡《金瓶梅读法》说:“《金瓶梅》于西门庆,不作一文笔;于月娘不作一显笔;于玉楼,则纯用俏笔;于金莲,不作一钝笔;……此所以各各皆别”;论乐的如冷仙《琴声十六法》之四曰“滑”,“滑者溜也,又涩之反也#65377;音尝欲涩,而指尝欲滑#65377;音本喜慢,而缓缓出之,若流泉之呜咽,时滴滴不已,故曰涩#65377;指取走弦,而滞则不灵,乃往来之,鼓动如风发发,故曰滑#65377;然指法之运用固贵其滑,而亦有时贵留#65377;所谓留者,即滑中之安顿处也#65377;故有涩不可无滑,有滑不可无留,意各有在耳”,之十二曰“淡”,“时师欲娱人耳,必作媚音,殊伤大雅#65377;第不知琴音本淡,而吾复调之以丹,固众人所不解#65377;惟淡何居?吾爱此情,不奢不竞;吾爱此味,如雪如冰;吾爱此响,松之风而竹之雨,涧之滴而波之涛也#65377;故善知音者始可与言淡”;论画的如南朝宗炳《画山水序》开篇即言“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四评董韫“工画山水寒林,学志精勤,毫锋老硬”;论书的如《法书要录》卷之二载,“若抑扬得所,趋舍无违,值笔廉断,触势峰郁,扬波折节,中规合矩,分间下注,浓纤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称,婉婉暧暧,视之不足,棱棱凛凛#65377;常有生气,适眼合心,便为甲科”#65377;只要愿意这份清单可以不断添加,可见感官用语在古典美学的地盘上拥有相当广阔的生存空间#65377;   感官用语在古典美学范畴中的第三个特点是互相渗透跨类组合,通过感官用语内部的调整更新,在历时的轴线上扩展内涵,延续作为美学范畴的历史生命力#65377;组合扩充的方式不外乎两种,第一种基于同类项的合并,如“苦”#65380;“辣”#65380;“酸”#65380;“鲜”#65380;“生”#65380;“熟”等同属味觉用语,彼此激发便合成新的面孔:“生辣”#65380;“生鲜”#65380;“苦涩”#65380;“酸苦”,与原来的单打独斗相比这些词自然生出别样的意味#65377;或者以某一范畴为主,引进相近的用语,形成同类别的子项,如由“淡”牵衍开去,“冲淡”#65380;“简淡”#65380;“疏淡”#65380;“淡远”#65380;“淡朴”等都属于“淡”的后续范畴#65377;粗略的说,“冲淡”#65380;“简淡”#65380;“疏淡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