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元素中文定名及元素中文命名原则思考
新元素中文定名及元素中文命名原则思考
摘要: 结合113号、115号、117号、118号元素的中文定名,从语言文字学角度进行思考,提出并阐发了元素中文命名所应遵循的系统、习惯、唯一、准确和便利使用等原则及相关细则,并对今后元素中文定名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元素,中文定名,汉字,原则
中图分类号:N04;O611文?I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7.02.008
Chinese Naming of New Elements and Chinese Naming Principles of Elements//WANG Tiekun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logy and combining the Chinese names of elements with atomic numbers 113, 115, 117, 118, the author proposed and expounded the principles and details in naming Chinese terms of elements, i. e. , systematic, conventional, sole, accurate and convenient. The author also proposed suggestions on the work of naming Chinese terms of element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elements, naming Chinese terms, Chinese characters, naming principles
收稿日期:2017-03-05
作者简介:王铁琨(1950―),男,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科技名词委语言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汉语文字学、辞书编纂、汉语规范化研究和语言文字管理工作。通信方式:wangtiekun2009@。
2016年11月30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正式公布113号、115号、117号、118号元素的命名及符号:113号元素名为nihonium,符号为Nh,源于日本国(简称日本)的国名Nihon;115号元素名为moscovium ,符号为Mc,源于莫斯科市的市名Moscow;117号元素名为tennessine,符号为Ts,源于美国田纳西州的州名Tennessee;118号元素名为oganesson,符号为Og,源于俄罗斯核物理学家尤里?奥加涅相(Yuri Oganessian,1933―)。给这4个新元素确定中文名称,是科技名词统一和规范中的一项复杂而有难度的工作,需要在尊重IUPAC元素命名法则的前提下,遵循通行已久的中文命名原则和传统做法,科学、审慎地进行。
国际上元素命名法则几经调整,但主旨精神并未改变。2016年IUPAC新版元素命名指南[1]规定:新元素的发现者有命名的优先权。新元素的命名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神话人物(包括天体);(2)矿物或相似的物质;(3)地名或地理区域名;(4)元素的性质或者其他;(5)科学家。以拉丁文命名的新元素,在其他主要语种中,应当有其恰当的翻译名称。对比2012年版命名指南,新版最重要的变化是:所有新元素的命名,必须反映历史并保持化学的一致性,即属于第1~16族(包括f区元素)的元素,命名以“ium”结尾;属于第17族的元素,命名以“ine”结尾;属于第18族的元素,命名以“on”结尾。
由于中国语言文字的独有特点,新元素的中文定名只能采取翻译的形式,这就涉及汉字的选用和新造问题。过去从汉字“四定”(定量、定形、定音、定序)和限制造新字出发,曾有人反对给新元素中文定名时造新字,甚至一度认为,20世纪80年代用“10×号元素”命名新元素的做法,是限制造新字的初步成果[2]。但随着科技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不断产生,语言文字中特别是专业领域就会增加一些新词术语。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新术语产生后需要用汉字来记录,当已有的汉字无法准确记录新术语时,就只好造新字了。所以,汉字的使用有“社会通用领域”和“专业用字领域”之分,不同用字领域应有不同的用字要求,不加区分、不看需求地反对新元素中文定名时造新字,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以做到的。IUPAC和中国后来相继改变了用“10×号元素”命名106号、107号、109号元素的做法,中国采用汉字“钅喜”“钅波”“钅麦”来重新命名这三个元素,才算了断了这桩公案。此次讨论113号、115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