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言实词词意推断误区及矫正对策
文言实词词意推断误区及矫正对策
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多为一词多义,用法较为灵活。因此,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便成为阅读文言文的第一个难关。理解和推断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除了要掌握高考常考查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包括兼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偏义复词等等,平时还要养成勤于积累和归类整理的习惯。而在应试过程中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的技巧和方法,也是理解和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的关键。试看下列典型题例:??
典 型 例 题??
推断并解释下列画横线的文言实词:??
例1 不以外夷见忽??
例2 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
例3 选置师傅,铨简秀士??
例4 据?ズ?之固,拥雍州之地??
例5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例6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例7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
例8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例9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蒙故业??
例10 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例11 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
例12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例13 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例14 季秋之月,天地始肃??
例15 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
例16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例17 还家虽解喜,登第未知荣??
例18 金人曳出,击之败面??
例19 轨遂投城遁走??
例20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错 因 分 析??
例1 有同学以今译古释为“看见”等。要理解此句中的“见”,我们可以结合“见谅、见恕”等来推断。这类“见”放在动词前表“对我怎么样”,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例1中的“见”作宾语,宾语前置,据此可推断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例2 错解为“削弱”。这里“薄”与“营”搭配,如果将“薄”字理解为“削弱”,那么译成现代汉语即为“削弱其营寨”,众所周知“削弱”的只能是战斗力、实力和地位等,而不能是“营寨”。再联系我们学习过的成语“日薄西山”,“薄”为“逼近,迫近”之意,代入文中,“逼近其营寨”,搭配准确,由此可推断其意。??
例3 “铨简”理解上难度较大,但这两句结构整齐、对称,“选置”是“选拔”的意思,据此可以推断“铨简”也是“选拔”的意思。??
例4 有同学错解为“稳固、牢固”。有时,我们可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再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例4是一个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应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
例5 错译为“相信、信任”等。此句中的“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据此可推断它为“确实”之意。??
例6 此句可结合上下文来推断其意。“应”搭配对象为“节(节拍)”,“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据此可推断释为“随着,和着”。??
例7 部分同学错解为“待遇、优待”等,结合语境显然讲不通,也就可以肯定这些解释是不正确的。“每遇人尽礼”意为“每每用尽礼节对待别人”,据此可推断“遇”字的正确解释是“对待”。??
例8 有同学释为“卑鄙”,显然是因为不辨古今。从词义角度,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词义完全相同;一类是完全不同;一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考重点考查的是第三类。这类实词,从词义的古今变化来看,又可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等情况。所谓不辨古今,就是同学们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以今义去解释古义。“鄙”在现代汉语中,有“卑鄙”之意,这是道德层面的;但“鄙”在古代汉语中没有“卑鄙”之意,而只有“浅陋”之意,这是认识层面的。??
例9 少数同学译为“没有、无权”等,显然是不明通假的缘故。对古代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同学们如果不能洞察,就不能按它们所通之字去解释,而仍按原字去解释,这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这里“没”通“殁”,意为“死”。??
例10 少数同学释为“奇妙、惊奇”等,是因为不了解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现象。该句中的“奇”是词类活用,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应解释为“以……??为奇”(认为……是奇才),与“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奇”用法相同。??
例11 较多同学将“欺负”释为“压迫、侮辱”等,显然是因为不分单双的缘故。在文言文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就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相同。该句中的“欺负”是两个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