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徐子苓诗文中皖地文化
浅析徐子苓诗文中皖地文化
【摘 要】徐子苓是安徽合肥晚清时期重要的文学家,然而他的相关记载却少之又少,他诗文兼工,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来揭示晚清时期人民生活的疾苦以及其本身生活的艰难与挣扎。他作为清代桐城派的嫡传弟子,在文学上颇有造诣,为后人们称颂。本文将通过分析徐子苓的作品,来探究其诗文中体现的皖地文化。
【关键词】徐子苓 诗文 皖地文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9.201
徐子苓是清代晚期以来相对而言较为有影响力的来自合肥文学家之一,他的诗作多学习于杜甫的风格,被称作“鸷悍”,倾向于现实主义风格的创作,多反映人民真实的生活面貌,因而,通过探究他的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创作时期的合肥文化风俗甚至部分安徽地区的生活状态。
一、徐子苓其人
徐子苓(1812―1876),字叔伟,一字西叔,号毅甫,小字道士,晚年自署南阳老人、默道人、龙泉老牧。清合肥县东乡(今桥头集镇)龙泉村人。晚清官员,诗人,文学家。
徐子苓祖籍为江西南昌,后迁至安徽合肥,世代以务农为生。他的父亲徐钦因病早逝,因而家境贫寒,幸而有太守刘耀椿时常接济,才得以度日。徐子苓年少时喜欢读老子、庄子、孙子一类的书籍,“究心天下利病,视一时人皆不能出己上,尝放言谓名业可立致”。道光十五年(1835年),徐子苓得中乙未科举人。他性情耿直,不贪慕荣华富贵,甚至轻视达官显贵,因而不能被许多人所容忍,之后虽然多次赴京应试,但屡试不第,将近四十岁时,却也只能依靠变卖自己的诗文为生,卖得的钱,使用随意,因而生活并不十分宽裕。
徐子苓曾投靠池州太守陈源衮、安徽巡抚江忠源,参加镇压太平军,由此后来曾入曾国藩幕府当了三年的幕僚。同治五年(1866年),援例被选得知县,但是他并不喜欢做官,去做了教职,授和州学正,参修《安徽通志》。一年以后,徐子苓归隐于龙泉山下,曾国藩曾为他居住的地方写了一块“龙泉精舍”的匾额。买了一头黄牛,从此以后与黄牛一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所以自己取了个号“龙泉老牧”。然而遭遇荒年,黄牛死,徐子苓很悲伤,不得不又以卖文为生。有一天,徐子苓穿着破衣服到巡抚衙门,找到朋友英翰巡抚,酒过三巡后,徐子苓蹙额曰:“大战初定,百废待举,君辈为犬官者,固乐如是手。”因起趋出,翰乃谢过,即命撤乐,固请留之。[1]
徐子苓早年曾师从于桐城派姚莹,为桐城派的嫡传弟子,还曾是李鸿章的启蒙老师之一。他的诗文被同是庐人的谭献所称颂,谭献曾选其诗与同邑戴家麟、王谦斋诗结集成册,称“合肥三家诗”。徐子苓性情“孤僻”,与性情“傲慢”的朱默存和性情“ 弛”的王谦斋并称为“庐州三怪”。徐子苓著有诗集《敦艮吉斋诗存》二卷,散文集《敦艮吉斋文存》四卷和《劫余小录》一卷。
二、徐子苓的诗文中的皖地文化
徐子苓师从于桐城派姚莹,是姚莹最赏识的弟子,姚莹死后,其家人请徐子苓为其做墓志铭,可见二人之间的师徒情分。虽然作为桐城派的嫡传弟子,徐子苓在诗文创作上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具有鲜明的特色。徐子苓的创作风格倾向于模仿杜甫,关注与现实生活,取材于生活实际,反映最真实的人、物、事等,且饱含深情。
(一)皖地文化之――物
徐子苓有一首很质朴的咏物诗
《咏卧牛石》
怪石嵯峨状似牛,形象不改已千秋。
风吹遍地如毛动,雨洒周身似汗流。
青草遍地难开口,长鞭任打不回头。
至今鼻上无绳桊,疑似谁家牧未收。[2]
这首诗所歌咏的卧牛石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镇青阳书院内,是一块巨大的白石,形状像一头耕牛。根据诗中描写来看,这块卧牛石的形象应该是天然形成的,卧在书院内岿然不动;“风吹遍地如毛动,雨洒周身似汗流”写出了这块卧牛石由来已久,并且栩栩如生,风吹雨打后就将一头真的耕牛一样;“青草遍地难开口,长鞭任打不回头”这两句是徐子苓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这头“牛儿”不仅不吃草,还任劳任怨,努力耕地;“至今鼻上无绳桊,疑似谁家牧未收”体现了这是一头忠诚老实的大耕牛,即使没有绳桊,它也依然在这里等着牧童。这首诗简单质朴,没有华丽的语言辞藻,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生动的任劳任怨、勤劳耕耘且忠实的一头耕牛的形象,而这块卧牛石存在于长临河镇的青阳书院内,让我们自然的联想到书院对于学子的希望和期待,期望学子们能够拥有这头耕牛一样淳朴的精神。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个小镇民风的质朴无华,就像徐子苓本人一样,不慕富贵繁华,在国家需要时为国家出力,而后归隐田园,自由自在。
这首诗中的物名不见经传,而徐子苓《重修振风塔记》中的物则有名得多。这篇文章中的振风塔又名万佛塔,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区迎江寺内,坐落于长江边上,被称作是“万里长江第一塔”。明朝隆庆二年(1568年)动工修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