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戏曲人物题材粉彩紫砂壶上绘画研究.docVIP

民国戏曲人物题材粉彩紫砂壶上绘画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国戏曲人物题材粉彩紫砂壶上绘画研究

民国戏曲人物题材粉彩紫砂壶上绘画研究   摘 要:民国戏曲人物题材粉彩紫砂壶诞生于清末民初,将京剧形象以舞台造型和理想化的形象运营,开创了紫砂彩绘的新局面。在紫砂壶上绘画戏曲人物既是受京剧繁荣的影响,也是中国戏画在紫砂壶上的延续,其艺术价值亟待发掘。   关键词:民国;紫砂壶;戏曲人物;绘画   民国戏曲人物题材粉彩紫砂壶产生于清末民初,民国时期快速发展,达到巅峰,抗战后便逐渐销声匿迹。民国时期,京剧风靡全国,男女老少都把看京剧当成日常最时尚的消遣娱乐方式,京剧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民国戏曲人物题材粉彩紫砂壶将京剧形象以舞台造型和理想化的形象运营,一洗传统紫砂壶的复古形象。它的出现,标志着紫砂壶的创作更加贴近平民生活,更加贴近社会潮流。只可惜生不逢时,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的铁蹄横扫江南,占领宜兴窑场,艺人流散,行业衰落,给紫砂业带来一场沉重的灾难。戏曲人物题材粉彩紫砂壶仅仅在民国时期短暂繁荣之后又销声匿迹,加上战争的破坏,使得它的存世量尤其稀少,所以也弥足珍贵。   纵观紫砂壶的发展历史,最初利用泥本色来表现紫砂壶的天然品质,到后来许多文人参与到紫砂壶的制作,将书法绘画集于一体,再加上不同的装饰手法,雕刻、贴花、描金、泥绘等,使得紫砂的艺术表现更为丰富多彩,直到清代才出现加彩挂釉的紫砂壶,也就此开启了紫砂壶彩绘的新篇章。紫砂上加彩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但“紫砂彩釉装饰始于清乾隆年间,它是在宜兴传统的泥料堆绘的基础上,吸取了景德镇瓷器的‘粉彩’装饰技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装饰形式。彩釉装饰是在烧过的紫砂壶上用釉彩绘或满身挂釉,这种装饰是用低温铅釉彩在紫砂壶成品上堆绘花卉、山川、戏曲人物等,再放入‘红炉’里第二次烧成,烧成温度约800℃~900℃。另有将紫砂坯体周身施满彩釉的手法,称为‘炉均’”。这里说明一下,民国戏曲人物题材紫砂壶主要用釉彩绘,而且以点彩为主,在绘画技法上则借鉴了“粉彩”装饰技法,所以最后烧制成功的紫砂壶的画面效果更接近瓷器上的粉彩画面效果,所以称民国戏曲人物紫砂壶为粉彩紫砂壶,但严格意义上讲,它应该是属于彩釉装饰工艺的紫砂壶。   民国时期,戏曲人物题材突然被搬上紫砂壶,这与民国时期京剧的繁荣发展密不可分。同时,民国时期的报纸、海报和画片上也有大量戏剧人物出现,绘画风格各异,体现了京剧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之中。宜兴的地戏传统就是如此,每年宜兴紫砂公会都会组织儿童扮演戏剧人物化妆游行,宜兴制壶艺人浸染在戏曲氛围如此浓厚的环境下,在紫砂壶上大量绘画戏曲人物也就不足为奇。此外,中国绘画中早已有“戏画”的传统。早在宋代,绢画上就已经出现杂剧人物。元代戏曲壁画及元墓中也出土了不少戏曲人物浮雕。到了明代,随着戏曲艺术的复兴,各种以戏曲演出场景为内容的插图、版画、陶瓷、木雕等大量出现。陈老莲的《水浒叶子》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其笔下人物传神、逼真,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精神,不注重外部形体的细致刻画,而是突出人物的精神气质和主要特征,还特别注意借助某些特征性的细节着意表现人物的不同出身、不同社会地位,人物手中都手有所执,都是画家着意经营之处。   笔者以李安源先生收藏的一百多件民国戏曲人物题材粉彩紫砂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物的研究,戏曲人物紫砂壶绘画中的大量花草树石都是参照《芥子园画谱》而来的,都是程式化的式样。但是紫砂壶上的戏曲人物则变化更多,但仍脱离不了画谱的影响。紫砂壶上的戏曲人物将京剧形象以舞台造型和理想化的形象运营,其中舞台造型的形象占其中的大部分,如图1,此壶为民国《八蜡庙》戏曲人物粉彩紫砂提梁壶,创作于民初。该壶造型为紫砂提梁壶,直口,丰肩、鼓腹至下略敛,无盖,具弯曲流,上有白绿点彩,缺提梁。通高13.9厘米,口径10.4厘米。紫砂壶正面描绘的是黄天霸大战费德恭的场面,另一面绘花草图案。底有款,但模糊不清。紫砂?卣?面左为黄天霸;武生扮相,右手持剑,左手指向黄天霸。右为黄天霸,净角扮相,右手持偃月弯刀,做迎战状。下方行书《八蜡庙》表明剧目。《八蜡庙》又名《招贤镇》《捉拿费德恭》,写淮安招贤镇土豪费德恭无恶不作,被设计擒拿一事。紫砂壶正面的人物形象就是舞台表演的瞬间,神态举止配上音乐更是栩栩如生。   紫砂壶上以理想化运营的戏曲人物形象则较少,以图2为例,该壶为民国《灞桥挑袍》戏曲人物粉彩紫砂提梁壶,民初。该壶造型为紫砂提梁壶,直口,口残损,鼓腹至下略敛,流破损,缺提梁,无盖。紫砂壶正面腹部描绘的是曹操把赤兔马赠予关羽的一幕,紫砂壶的另一面绘花草图案。肩部钤刻“金廷”楷书款,底有款但磨损严重。紫砂壶正面左为曹操和一牵着赤兔马的兵卒,右为关羽。曹操老生扮相,双手作揖以示恭敬,声旁一小卒牵着赤兔马。关羽武生扮相,双手作揖答谢。该剧据考证应为《灞桥挑袍》,该剧又名《赠炮赐马》《辞曹挑袍》。《灞桥挑袍》的故事情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