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方言中地域文化
浅议方言中地域文化
摘 要: 一方水土养一方方言,方言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桂林方言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中成为反映桂林地域文化的活标本。本文选取桂林方言中具有桂林特色的方言词汇、熟语,尝试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因素,认为桂林的饮食文化、地理文化、民俗文化和文化心态的特点都在桂林方言中有所反映。
关键词: 桂林方言 地域文化 桂林文化
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同语有所差异的话。地域文化一般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是特定区域生态、民俗、习惯等文明的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正如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1]。探究方言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方言的文化意义。本文以桂林方言为例,试图对其所蕴含的丰富的地域文化进行分析。
一、桂林方言概述
桂林方言源于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属西南官话中的桂柳话。自秦始皇凿通灵渠,连接湘漓二水以后,桂林就是中原进入广西乃至岭南和贵州的咽喉要道,历来接受北方的影响超过周邻地区。宋代以来,桂林长期是广西的政治文化中心,为吸收、保存和传播中原的风俗、雅言提出了要求和条件[2]。因而在比中原通用语稍微滞后而大体同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与北方方言语根相同,语义相近的桂林方言。[3]但桂林方言在语音、语调等方面仍同北方方言有某些差异,尤其是一些反映桂林地域文化的方言词汇、俗语、谚语非桂林人不能体会其中的精妙和趣味。本文将选取桂林方言中独具特色的方言词汇、方言熟语仔细品读其中的文化意味。
二、桂林方言中的地域文化
(一)饮食文化
1.深厚的米粉文化。桂林的风味小吃,首推在桂林人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桂林米粉。独特的“米粉文化”在桂林方言中也有众多体现。如“锅烧”是桂林方言中与桂林米粉有关的专有名词,指的是桂林米粉中不可或缺的配菜,一般挑选带???的五花肉,炸到色泽金黄,脆而不硬,肥而不腻。桂林人吃米粉,都会熟络地冲老板喊一嗓子:“老板,烫二两米粉,多切点锅烧。”桂林童谣中一首关于桂林米粉的歌谣更是将桂林米粉的外形特点、制作过程和丰富的种类都唱了出来:“桂林米粉细又长,白白嫩嫩实心肠,一头搭在侯山顶,一头连倒桃花江。”说的是桂林米粉细长、洁白、嫩滑、有韧性的特点。“白天打浆手推磨,半夜榨粉把杆扛,衣裳湿透三五件,好比下河去洗凉。”描述的是桂林米粉的制作过程,可以从中知道桂林米粉是大米打浆生榨而成的。“原汤米粉好开胃,冒热米粉多名堂,凉拌米粉好爽口,牛菜米粉一口汤,马肉米粉好味道,担子米粉满街香。”[4]则是体现了桂林米粉吃法多样,口味各具特色的特点。桂林俗语中常说的“吃桂林米粉――找不到头”,说的就是上面提到的马肉米粉。因为马肉米粉吃法特殊,是将一根米粉盛在小碗中食用,一根米粉即能装满一只小碗,因此说长长的米粉“找不到头”。此外,桂林历史上所出现的“三斋打擂”的典故也展现出历史上桂林米粉的繁荣景象,“三斋”指的是当时三家著名的米粉店――易荣斋、会仙斋、轩荣斋。这三家粉店分别以炒粉、卤粉和汤粉闻名。“打擂”是指三家互相竞争,比米粉经营质量,比服务态度,比环境卫生,比出了“张永发的染水,会仙斋的卤水”、“牛菜米粉一开桌,辅子里头尽是脚”,“林秀甫的腔,轩荣斋的汤”三句桂林俗语。可见桂林米粉文化历史深厚,早已成为桂林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独特的狗肉烹。“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有些负面,“狗肉”在通常情况下被理解为贬义词,如“挂羊头卖狗肉”比喻的是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却兜售低劣的货色。而在桂林方言中“狗肉”不仅不是贬义,反而用来指“朋友”,这样很多人感到难以理解。其实,这与桂林人爱好吃狗肉有关,狗肉是桂林传统名吃,为下酒佳肴,烹制狗肉以桂北的灵川县尤为有名。相传古时灵川的三位秀才一同赶考,在途中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三位好友相约考完后一同去吃狗肉,改善生活兼庆贺。甲乙两位秀才天资聪颖,答完题便很快出了考场。丙秀才才思不够敏捷,在考场中抓耳挠腮难以落笔。甲乙两位秀才久见丙未出,就想法子给丙传了答案,并在末尾嘱咐:“快抄,抄完去吃狗肉。”丙拿到答案高兴过头,竟把这句话也抄到了答卷上,结果三人同被关进监牢。丙秀才自觉对不起朋友,唉声叹气。两位秀才便安慰他,我们是好朋友,好朋友就应当甘苦与共,等有机会出去,你再请我们俩去吃狗肉就好了,以“狗肉”称朋友的说法由此而出。传说的真假有待考证,但将同甘苦、共患难的朋友之情投射到狗肉之上,可见桂林人对独特狗肉烹的喜爱。
(二)地理文化
1.山环水绕。桂林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为中、低山地形,平均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