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宋诗平淡美创作意识
浅论宋诗平淡美创作意识
摘要:“平淡”作为中国传统文论史、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并不是在宋代才出现的。但已有研究者明确指出:“中国古典诗歌的平淡美,作为审美理想而确立于成熟的理论自觉之中,应该说,是自宋代开始的。”[1]平淡美可以说是宋代诗学的主流思想,处于宋代时序的重心位置。平淡并非平庸浅俗,而是要求“意新语工,得前人未道者”,“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2]。“平淡”作为宋诗学的重要审美理想,在宋代不仅在观念形态上得到重视,而且在实践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关键词:宋诗平淡创作意识
一、“平淡”在宋以前的发展历程
“平淡”一词源远流长,早在先秦就已经产生了。《老子》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这里“淡”指道本体或道的精神实质,富有哲学意义。《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标举人格的虚静恬淡。《礼记?乐记》“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体现人生心性修养、欲求之淡泊。汉代前期重黄老之学,对道家之“淡”味尚有延续,如《淮南子?原道训》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焉”,《说林训》中说:“至味不谦。”《泰族训》也说:“无味者,正其足味者也。”汉代后期,儒学独尊,加之由外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所致的时代审美趋向的改变,“淡”味渐趋隐没。王充《论衡?自纪》中说 :“大羹必有澹味……良工必有不巧,然则辩言必有所屈,通文犹有所黝。”这里虽然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思想,但将“淡味”与“不巧”“所屈”“所黝”并列,也显示了“淡”的不为重视。直到魏晋时期,玄学兴起,诚如宗白华先生所言:“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采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而此时,人们对“淡”的自觉追求主要表现在生活实践领域,在世务功利上的淡泊、超脱及在情感态度上的淡漠、逍遥,都显示了对一种简约玄淡、超然绝尘的人格魅力的追求。而在艺术领域,诞生之初的山水画与真正淡泊萧散的平淡境界相去甚远,诗歌范围内,对陶渊明与谢灵运的高下品评也远非如后世的理解般中肯。此一阶段,可视为平淡美理想发展历史当中的一个特殊时期,虽然不管是从艺术实践,还是理论自觉上看来都并未成熟,陶渊明诗歌的孤鸣先发、声名的长期埋没即是最好的明证,但是它为中国美学观念的发展埋下了潜滋暗长的一脉。
二、“平淡”在宋代的出现和发展初期
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到了宋代,平淡美理想才在论家们的理论和实践中、在人生境界和艺术追求上达到了完全的统一、同步。在宋代以前,“平淡”观念侧重于一种人生的审美境界,而宋代以后,“平淡”观念又成为一种艺术的审美境界,只有在宋代,我们才看到了两者的完美综合、统一,并登上了历史的颠峰。
诗学意义上的“平淡”在六朝时出现。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云:“于时正始轻风,篇体轻淡。”“淡”指玄言诗的枯浅寡情。而宋代诗学的“平淡”是一种与传统意义不同的审美范畴,具有全新的内涵。梅氏对诗境“平淡邃美”的追求,具体来说,就是要“意新语工”,要以“精微”之苦思,幕写“难写之景”,以传达“不尽之意于言外”,也即是“平淡”其表,“邃美”其里。正如张少康先生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中所说的,“平淡邃美”是“以精心锤炼而无人为痕迹,由极工极巧而臻天生化成的理想境界”[3]。
宋人以平淡论诗,是从梅尧臣开始的。针对唐五代以来虚空浮艳文坛,梅尧臣提出“平淡”的主张,力倡平实朴素之风,认为作诗要“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4],诗的价值不在于藻绘的包装形式,而在于质朴的实际内容。后世对其评价甚高,如刘克庄曰:“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宛陵出,然后桑濮之淫哇稍熄,风雅之气脉复续,其功不在欧、尹下。”[5]梅尧臣之所以有开山祖师之誉,是由于他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进步理论,指出了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要求诗歌恢复风雅传统,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晚唐至宋初的浮靡之风。他在艺术风格上提出平淡论,在《林和靖先生诗集序》一文中写道:“其顺物玩情之为诗,则平淡邃美,读之令人忘百事也。其辞主乎静正,不主乎刺讥,然后知趣尚博远寄适于诗尔。”[6]又云:“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7](《读邵不疑学士诗卷》)“平淡”是梅所极力追求的艺术境界。梅尧臣的诗歌创作生涯,不仅为其诗歌“平淡美”理论的构建奠定了丰厚的实践基础,而且本身就是追求平淡的艺术风格和境界的过程,最终达到晚期诗风的“老劲”之“平淡”。梅诗的平淡对于改变宋初浅切浮华的模拟诗风有其独到贡献,但也应该看到,梅之平淡论是散乱的,并未系统化,再加上梅本人诗歌创作水平的限制,他的平淡论影响是有限的。对梅氏推崇备至,并将平淡美凝结为一种文学思想的是欧阳修。其《六一诗话》云:“圣俞尝语余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