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白诗歌对民歌借鉴.docVIP

浅谈李白诗歌对民歌借鉴.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李白诗歌对民歌借鉴

浅谈李白诗歌对民歌借鉴   [摘要]李白是一位认真向民歌学习的伟大诗人,他在诗史上泰山北斗的地位是和他学习民歌分不开的。李白与民歌之间的渊源为李白诗歌向民歌的借鉴作出很好的铺垫。在李白的诗歌体裁中,乐府诗、歌行体诗和绝句是李白学习民歌的典型代表。李白在学习民歌长处的同时,又有自己的独特创新,形成其诗歌“清真”、“自然”的特色。   [关键词]李白;诗歌;民歌   [中图分类号]12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38(2011)04-0075-04      李白是一位认真向民歌学习的伟大诗人。《李太白全集》诗歌约一千首,而“乐府”即有一百四十九首,占其作品的六分之一有余。“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置的专管音乐的机构。这一机构专门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民歌),进行加工,然后配上音乐,供人们(主要是朝廷)演唱。因此,民歌以及带有民歌风味,并且可以歌唱的作品在当时大为流行,后世把这种作品叫做“乐府”。由此可见,乐府诗中大部分是民歌。而在唐代诗人中,李白写作的乐府诗最多(据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李白的乐府诗约占初唐乐府诗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对民歌的借鉴之多便可想而知了。同时,李白也有大量具有民歌风味的歌行体诗。歌行体,是产生于魏晋六朝时期的一些民歌民谣。如果说李白的乐府诗,主要是得力于汉魏乐府,那么李白的绝句,则主要得力于六朝乐府,即前人所谓的“小乐府”。所以从李白的乐府诗、歌行体诗和绝句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李白是一位认真向民歌学习的伟大诗人。      一、李白与民歌之间的渊源      李白在诗史上泰山北斗的地位是和他学习民歌分不开的。那么李白与民歌之间的渊源如此之深的原因究竟何在呢?这首先是与李白成长的特殊家庭环境有关。李白出身于流徙性的商人家庭,长期的迁徙生活无疑使李白与平民接触广泛,从而从民间学习到很多知识,为其诗歌向民歌学习打下了基础。   李白诗歌对民歌的借鉴能如此游刃有余,并不是说李白就是天才,而是与他的勤奋努力息息相关。李白5岁时,随父亲迁徙到蜀地(今四川),并开始在父亲(李客,颇有文学素养)的严管下正式接受文化教育。李白少年时在眉州象耳山读书,从一位把铁杵(舂米的工具)磨作针的老妪身上领悟到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都要下苦功夫,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今天民间才流传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谚语。由此可知,李白从小学习就很勤奋努力。同时,由这则小故事也可得知,李白曾经从民间学习到很多知识,这诚然会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很大影响,使其诗歌带有浓厚的民歌风味。   对李白有稍许了解的人们都会知道,李白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在二十岁以后的几年中,李白游遍了蜀地的名胜古迹和各地山水。二十六岁时,李白开始游览祖国各地。出三峡之后,江陵(今湖北江陵)和金陵(今江苏南京)是李白首先漫游的地方。而江陵和金陵,是六朝乐府民歌西曲歌和吴声歌曲的发源地。李白在漫游时,认真向产生于当地的乐府民歌学习,写下了不少从内容到形式都深受六朝乐府民歌影响的诗歌,如《江夏行》和《长干行》就是产生于当时的最著名的作品。李白在被玄宗征召人长安之前,在漫游中共度过了二十六个年头,足迹遍历现在的江淮、江浙等地区。在长安呆了三年之后,由于“力士脱靴”事件,政治上遭谗言诽谤,李白被玄宗逐出长安,从此又开始了十年的南北漫游。李白一生的漫游几乎没有间断过,他从各地民间文化中汲取丰富的养料,广泛接触劳动人民,为他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他的诗歌蕴含着浓厚的民歌色彩。   此外,李白之所以多向民歌学习也与他自幼深受道教影响有一定的关联。李白一生与一些隐士、道教徒有过密切交往,他曾拜隐士赵蕤为师,访问过道士紫阳真人,经常寻仙访道。“清真”是李白的一种文学说,是从他的道家思想一贯下来的。李白在《留别广陵诸公》中说:“还家守清真,孤洁励秋蝉,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从字面意义上来讲,“清”即不浊、潇洒;“真”即不虚饰、不矫揉,朴实无华。反映到诗歌上来,李白的诗歌就有一种自然、朴实无华的特点。而民歌又恰恰具有这些特点,所以这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李白诗歌对民歌的借鉴。另外,从更深一层意义来说,李白“清真”的文学说是与道家的美学观点一脉相承的。《老子》八十一章中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庄子也曾在《庄子?天道》中指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老庄认为未加雕饰的朴素语言才是美的,即朴素美,也就是自然美。李白反对雕琢,提倡“清真”即受道家美学观的影响,提倡道家的自然美。王世贞在《艺苑卮言》(卷四)中也指出李白的诗歌是“以自然为宗”。李白力求自己的诗歌朴实自然、通俗易懂,为此他努力向民歌学习。如《长干行》、《古朗月行》、《静夜思》等,都深得民歌之风神。同时,这也是李白对谢?I的诗歌推崇备至的缘由。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