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人应对有害动物策略述评
清人应对有害动物策略述评
[摘 要]清人应对有害动物的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必须全面认识这些动物的属性,分清利害,然后采取相应的策略;二是当动物对人类构成威胁或潜在威胁的时候,以驱赶、捕杀等手段应对之,是完全必要的;三是人类为了拓展生存空间以及解除某些有害动物的潜在威胁,进入它们生活的区域,适度地进行驱赶或捕杀,也是必要的,但是除恶务尽的策略则是错误的。
[关键词]动物伦理;动物保护;生态平衡,动物灾害
[中图分类号]B82-058;Q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2-0013-06
[作者简介]赵杏根(1956―),男,江苏江阴人,文学博士,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后,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研究。(江苏苏州 215123)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儒家生态思想前沿研究”(A的阶段性成果。
Abstract: There are three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harmful animals in Qing Dynasty: firstly, people must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se harmful animals, and then adopt different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with different animals; secondly, it is necessary to utilize herding and hunting ways to deal with the harmful animals when animals pose a threat to human beings; thirdly, in order to expand living space of human being and relieve the potential threat from those harmful animals,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enter into the harmful animals living area and drive or kill them moderately, but uprooting all harmful animals is wrong.
Key words: animal ethics; animal protection; ecological balance; animal disaster
如何对待有害的动物?清人在这个问题上,观点也不尽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三说,本文试为逐一述评。
一、分清利害说
首先,人们必须辨析,某动物对人的利害到底如何,不能完全根据前人的说法或者流传的印象,更重要的是以情理推之、于实践中求之。人们对某动物于人利害如何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只有在确定某种动物对人有着确切的利害关系的前提下,人们才能够对该动物采取正确的、适当的态度和相应的措施。例如,沈峻曾《涟漪堂遗稿》不分卷《毙蚁说》云:“吾平生恶伤物,然物之有害于人者,必欲杀之,而往往误者多。”①他曾经将后园竹子上的毛虫,误作能螫人的害虫而杀之,后来才发现这些毛虫根本不会螫人,为此懊悔不已。又如自先秦以下,我国一直有这样的说法:看见两头蛇的人不久便会死去。有孙叔敖者,少年时曾见两头蛇,怕更多的人见之而亡,就把这条蛇杀死并埋葬了。以此阴德,他不仅没有死亡,后来还高官厚禄,在政治上很有建树。这个故事见之于儒家经典,影响很大。儒家经典记载这个故事,其主旨在于赞扬孙叔敖爱人的“仁心”,可是,看见两头蛇的人不久会死亡的迷信,也由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清人林青山曾经见到两头蛇,但是他没有杀死它,且还要求别人不要杀死它。林愈繁《林青山文集》卷二《见两头蛇记》云:“予故曲全之,即能为祸不憾。然窃计人之修夭有数,或自有以致之,即使为祸,要一咎徵已成,适兆于物,此亦如彗见于天,?^集于舍,龟耆示其意,孰为杀之,孰为埋之哉!且死者夥矣,其皆见斯蛇耶?假令见之即死,则予颓然化矣,何以至今犹存耶?”①作者以情理和事实,证明人见两头蛇会死亡之说是荒谬的,因而两头蛇于人无害,人们当然也没有必要杀死它。
有些动物,长期以来人们只看到其对人类有害的一面,而忽略了其有利的一面。例如老虎,在人们的认识中,那是吃人、残害人的猛兽。老虎吃人、残害人也确有其事,历史上发生过多次虎灾,“猛于虎”成为一个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