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译电影片名语言特色和文化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港译电影片名语言特色和文化分析

港译电影片名语言特色和文化分析   摘要:香港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外国电影(尤其是西片)在香港的放映与传播在海峡两岸和香港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港译电影片名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貌,从中可以解读出香港社会的江湖文化、世俗观念及道德评价,无论其品格如何都折射出丰富的信息和文化意义。   关键词:港译电影;语言特色;文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H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2-0239-03      电影是港式文化标签上的关键词之一,香港与电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电影诞生以来,香港就一直是世界上重要的电影背景和电影制作交流传播之地。在香港电影发展史上,外国电影(尤其是西片)的影响不能低估。1970年前,美国八大电影公司在香港设立分公司,长期占据香港电影院线。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本土经营西片的独立公司崛起,港产电影逐渐被西片院线接受,遂带动港产电影的兴起。   港译西片的片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不但反映了西片在香港的文化变迁,也折射出香港本土电影的荣辱兴衰,港人对西方文化的吐纳正反映在西片此起彼伏的潜移默化影响之中。在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香港始终是西方体制化的翻版。惟有文化,香港固执地坚守着本地的特色――非中非西,非土非洋,你我不分,互相包容。本文试图归纳港译西片取名的语言现象及其文化特点,剖析其深层文化内涵,借以观测香港不同时代的文化风向。      一、港译西片名称的语言特色      20世纪60年代前,经典西片的港译名称受内地传统的影响,多以古典简约的四言句为主,表达传统的审美意蕴,这成为当时港译西片片名的主要特色。如20世纪30年代末的《民主万岁》、40年代的《黄金时代》、50年代反映复杂人性的《彗星美人》、反映社会心态的《郎心如铁》、反映青春期叛逆情绪的《阿飞正传》以及经典西部片代表作《原野奇侠》(Shane)、《赤胆屠龙》(Rio Bravo),等等,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这一时期的西片名称多受港产电影取名的影响,与内地的译法没有太大出入。   20世纪60年代,港译西片曾经受到粤语片的冲击,电影取名多以粤语为主。但由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粤语片市场萧条,到70年代初粤语片全面停产,港译西片片名中的粤语词汇一度相对减少。但1972年楚原执导的《七十二家房客》的成功,又使粤语片卷土重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前占黄金时间70%的外语节目下降至30%,本土文化压倒性地占居上风,从功夫电影、粤语流行歌曲、粤剧神功戏等长期凝聚形成的港式口语随着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延伸至更广阔的华人空间。   20世纪80年代香港大量西片的粤语译名与香港本土文化的崛起有密切关系。港译西片取名以粤语为主,体现了香港文化非殖民的特色。如《小生撞板》、《打工仔》、《大老千与小妖精》、《乌龙大机密》、《上错老豆身》、《两个辘逐个捉》等片名中,表示碰钉子的“撞板”、表示骗子的“老千”、表示汽车的“辘”、表示糊涂或误会的“乌龙”、表示父亲的“老豆”(也作“老窦”)等,都是来自粤文化中的谚语、俗语、行话、黑话、土话,语言诙谐传神。还有一些片名体现出不同于普通话语法结构的粤语词汇特征,如改编自史蒂芬金小说的惊悚恐怖电影《瘦到死》,其中“到”用在形容词后,充当补语,强调某一程度达到极点。另外,港译片名也体现出了粤语保留单声字、古语词汇多的特色,有时则省略量词,显得言简意赅,生动而富有情致,如《两生花》、《一屋一鬼一情人》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港译西片片名中的粤语词汇逐渐减少,受众面主要指向内地。不过粤语片名虽已退出港译西片的主流,但依然聚集着人气,如受港产电影“古惑仔”的影响,有《古惑丑拍档》等系列古惑仔名称的西片。《扭计大少》的片名源于粤语文化中关于“扭计”祖宗――广东民间第一状师的传说,取其“足智多谋、有起死回生之力”之意;至于“鬼马”(鬼灵精)在片名中则更是百用不厌。这一时期还有一些港译西片片名受文学作品的影响,长句式较多,如《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烟》显然脱胎于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根据影片类型的不同,港译西片片名中积累了众多流行词语,比如言情类型中的“情迷、奇缘、情未了”;战争、动作、复仇类型中的“黑道、追杀、奇兵、赤胆、屠龙、终极、末路、乱世、风暴、轰天”;冒险、传奇、惊悚类型中的“魔怪、精灵、鬼马、惊魂、偷天、惊心、鬼、食人、吸血、活尸”;家庭喜剧类型中的“傻、痴、呆、疯狂、娇娃、佳人、大亨、佬、宝贝、智多星、精灵”;伦理类型中的“孽、恋、劫、胭脂、玫瑰”等。这些词汇被高频度地使用,虽然有些运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整体看格调不高。      二、港译片名的文化内涵      (一)鲜明的江湖色彩   20世纪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