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道之际至光绪中期汉学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嘉道之际至光绪中期汉学研究

清嘉道之际至光绪中期汉学研究   摘要:为了深入探讨嘉道以后汉学的研究概况,从学术史的角度反映嘉道之际至光绪中期汉学在学术界的地位,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嘉道之际至光绪中期,汉学在学术界属于占优势地位的学派,是对乾嘉汉学的继承和发展。同时,由于内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一时期的汉学研究具有尊汉采宋、经世致用、以学论政等鲜明特点。   关键词:汉学;晚清;学术特点;尊汉采宋;经世致用;以学论政   中图分类号:H1 文章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4-0102-03      清代以降,学者常以“汉学”来指称时人以注重考证、训诂文字为主要特征的学术思潮。事实上,汉学体现了清代经学的主旨和皈依,符合清代学术的基本情形。正是由于有像惠栋父子开创的吴派近乎固执的“唯汉是好”的学术取向,才使得“汉学”这一学术主流,即使到了思想、学术更迭频繁的晚清时期,仍然在学术界占有庞大的阵营和强大的影响力。如张之洞谓:“天下人才多出于学,不得不先求诸经,治经之方,不得不先求诸汉学。其势然,其序然。”一般认为,汉学作为清代学术思潮的代名词,启蒙于康雍时期,至乾嘉而趋于全盛,嘉道以后,斯风渐衰。事实上,嘉道以后直至光绪中期,期间虽然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术风气稍有变化,但汉学仍然在整个学术界占有突出的地位。      一、嘉道之际至光绪中期汉学研究的宏观考察      清代汉学肇始于清初顾炎武等学者的提倡。乾隆时期,汉学研究以苏州的惠栋、徽州的戴震等为旗帜,形成了著名的吴、皖两派。惠、戴二氏及其弟子将汉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度,造就了以苏、皖、浙为中心地区的汉学重镇。嘉道之际至光绪中期,不仅汉学重镇保留了强大的学术群体,而且在原来汉学不甚发达的广东、福建以及西南、湖湘等地区,出现了众多知名学者,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江苏学者大多承吴派学风,其知名者如顾广圻长于校勘之学,其“正讹订谬,最称精审”。陈奂精于《毛诗》;朱骏声专攻《说文》;张文虎长于校勘之学;汪士铎治经,根柢小学。另外。扬州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学术湛深,就连极力攻击汉学的理学家方东树也赞誉有加。封疆大吏阮元更是学界领袖,不仅著述丰硕,而且创办书院以培养经学人才,因此被“海内学者奉为山斗”(清史稿?阮元传)。刘文淇、刘毓崧、刘寿曾一门三代专治《左氏春秋》,成就突出。刘宝楠、刘恭冕父子专攻《论语》,所得甚多。而常州李兆洛究心考据训诂;刘逢禄精研公羊春秋,“每考一事,议一礼,经师家法,秩然不混”。   安徽地区,汉学知名学者众多,学术研究成果丰硕。江有诰所著《音学十书》,为段玉裁所推崇。俞正燮治经,“以汉儒为宗……不离畔于训诂”。胡承珙专意于《毛诗传》;马瑞辰尤精于《诗》;胡培晕长于礼经;程恩泽一生著述颇多,被认为是与阮元齐名的“儒林冠冕”。   浙江地区学术研究历来发达。嘉道以后,更是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汉学者,如黄式三治学,“尤长三礼。论?{郊宗庙,谨守郑学”(清史稿?儒林三)。子黄以周于亦尤精三礼。沈尧喜研究金、元史学,所著为当时学者所重。俞樾治学,以高邮王氏为宗,“能确守家法,有功经籍”(清史稿?儒林三)。戴望通声音训诂、公羊之学。孙诒让学术研究涉及领域较广,与俞樾、黄以周等“承休宁戴氏之术,为白衣宗”。   广东地区的学术研究以阮元所创建的学海堂为界――此前以宋学为主,此后进入了“汉学”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太平天国时期,汉学中心地江、浙、皖等受到战争的严重摧残,文化事业陷入低谷,所以江浙衰而粤转盛。曾钊笃学好古,精于考据学,是晚清广东汉学的主要倡导者。林伯桐精于《毛诗》及《礼》,所著之《毛诗通考》等,“皆极精核”(清史稿?儒林三)。侯康、侯度兄弟从学于林伯桐。侯康湛深经术,侯度长于礼学。陈澧精研经学,著述丰富。   清代中前期,因封建帝王对理学的推崇,再加上李光地等福建理学名臣的推波助澜,使福建理学在当时显得格外活跃。但到了嘉道年间,福建的学风开始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主张汉学的风气开始在全省流行起来。陈寿祺受其师阮元影响,专治汉学。其所辑校郑玄注解之《尚书大传》,“最为详核”。子陈乔枞传乃父辑佚之学,续成《今文尚书经说考》、《齐鲁韩三家诗遗说考》等。寿棋门下弟子众多,如王捷南、杜彦之、孙经世等,皆以经学名于当时。此外,林春溥治学以实事求是为务,精于史学;何秋涛治学以汉学为根基,尤精舆地之学,所著《北微汇编》被咸丰赐名《朔方备乘》。   湖湘理学传统悠远久长。嘉道以后,学风陡变,“当乾嘉朴学极盛之时,湖湘学术自成风气。考证之业,不能与吴、皖并驱争先。到了晚清,如李道平……王先谦、叶德辉等,纷纷竞起,于是经史考证……各有专家,有些实超越江浙诸儒之上了”。李道平精《周易》,所著《周易集解纂疏》,“有功于遗经甚大”。魏源治学博通,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