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诗歌创作中通感辞格运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论诗歌创作中通感辞格运用

简论诗歌创作中通感辞格运用   摘 要:诗歌创作利用通感这种感觉的挪移进行形象思维,创造了很多“不合生活常理”的句子。而往往正是那些“令人费解”的字眼,使诗句顿时神灵活现、含义隽永,给人以无穷的回味。通感与比喻有很多相似之处,但通感是在两种或更多种感觉之间打比方。因此,它比一般的比喻表意更加痛快淋漓,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关键词:诗歌 修辞 通感 运用      杜牧《阿房宫赋》中有这样两句诗:“歌台暖响,春光融融。”从字面看,是说“人们在台上唱歌,歌声是温暖的,如同春光那样融和。”“歌声是温暖的”,这是不合生活逻辑的。声音怎么能给人以温暖的触觉感呢?这就关涉到一种修辞手法――“通感”。   按照逻辑思维,人体的五种感官各有分工,任何一种感官都不能跨越自己的职责范围,去代替另一种感官进行工作。“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附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耳不能坚,手不能白”(《公孙龙子?坚白论》)。这就是说触觉和视觉是井水不犯河水的。陆机在《演连珠》中也说:“目无尝音之察,耳无照景之神。”实际上,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融,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里去。又譬如“热闹”和“冷静”。钟子期能从俞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列子?汤问》)。孔子鼓琴时见到一只老鼠,其弟子便从其琴声中听出杀气。这些都是生活中感觉沟通的例证。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种现象就叫“通感”,或者叫感觉挪移。      一      诗人们进行诗歌创作时正是利用这种感觉的挪移进行形象思维,造出了很多“不合生活常理”的句子。往往又正是那些“令人费解”的字眼,使诗句顿时鲜活起来,含义隽永,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诸如“小星闹若沸”(苏轼《夜行观星》),“山花焰火然”(庾信《奉和赵王〈隐士〉》)等。诗歌创作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为了便于理解,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举例分析:   (一)触觉向视觉的挪移   (1)已同白驹去,复类红花热。(庾信《八关斋夜赋四城门第一赋韵》)   (2)仍怜风月太清寒。(范成大《亲邻招集?强往即归》)   (3)杨花扑帐青云热。(李贺《蝴蝶飞》)   (4)促织灯下吟,灯光冷于水。(刘贺《秋夕》)   (5)无风生翠寒,未夕起素阴。(杨万里《过单竹洋径》)   在上面的例句中,“热”“清寒”“冷”“寒”这些触觉中的感觉被应用于“红花”“月”“青云”“灯光”“翠”这些视觉形象中,使这些视觉中的形象给人以触觉的感受。   (二)触觉向听觉挪移   (6)寒磬满空林。(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7)残照背人山影黑,干风随马竹声焦。(《永乐大典》卷3579《村》字引《冯太师集黄沙村》)   (8)已觉笙歌无暖热,仍怜风月太清寒。(范成大《亲邻招集?强往即归》)   (9)鸟抛软语丸丸落。(黎简《春游寄正夫》)   (10)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在这类句子中,“寒”“焦”“暖热”“软”“不起(重)”这些触觉中的感觉都被应用于“磬(声)”“竹声”“笙歌”“(鸟)语”“(鼓)声”这些听觉形象中,给人以听觉的感受。   (三)嗅觉向听觉的挪移   (11)芳气随风结,哀响馥若兰。(陆机《拟西北有高楼》)   (12)枝头便觉层层好,信是花相恼,觥船一醉百分宝,拼了如今醉倒闹香中。(王灼《虞美人》)   (13)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贾唯存《登螺峰四顾亭》)   (14)人皆待三嗅,余独爱以耳。(张羽《听香亭》)   在这类句子中,“馥”“香”这些嗅觉中的感觉都被应用于“哀响”“闹”“鸟声”这些听觉形象中,给人以嗅觉的感受。最后一例中以“耳”去“嗅”物,更是造意奇??。   (四)听觉向视觉的挪移   (15)色静深空里。(王维《过清溪水作》)   (16)隔竹拥珠帘,几个明星切切如私语。(黄景仁《醉花阴?夏夜》)   (17)银浦流云学水声。(李贺《天上谣》)   (18)剪剪轻风未是轻,犹如花片作红声。(杨万里《又和二绝句》)   (19)视听一归月,幽喧莫辩心。(阮大铖《秋夕平等庵》)   (20)水北烟寒雪似梅,水南梅闹雪千堆。(毛滂《浣溪沙》)   (21)寒窗穿碧疏,润础闹苍藓。(黄庭坚《奉和王室弼寄上七兄先生》)   (22)山气花香无着处,今朝来向画中听。(李慈铭《叔云为余画湖南山桃花小景》)   (23)两地发钟声,子夜挟一我;眼声才欲合,耳色忽已破。(释澹归《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