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生命教育思想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积极意义.docVIP

论孔子生命教育思想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积极意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孔子生命教育思想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积极意义

论孔子生命教育思想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积极意义   摘 要:纵观当下,生命教育逐步常态化开展。在中小学校,特别是偏远山区,有的学校生命教育几乎为零。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如果孩子没有正确对待挫折和认知生命、感知生活的思想,就好像是温室里的花朵不堪一击,所以加强中小学校,特别是偏远山区学校的生命教育,非常有必要。   关键词:青少年;生命教育;孔子;生命观   中图分类号:G40-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7 ― 0128 ― 03   一、青少年“想不开”事件与日俱增   2016年6月1日,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的一名初中学生,喝下一整瓶剧毒农药,结束了自己年仅15岁的生命。这个孩子留下三封遗书,其中遗书是写给老师、父母和弟弟的,在血迹斑斑的遗书上他写道:你们的学生、孩子、哥哥对不住你们,我因受不了几名同学的欺凌,所以选择离你们远去了。②2016年11月15日6点40左右,庐山市庐阳小区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跳楼。知情人透露,孩子是庐山市二中初二的学生,平时成绩一直很好,考试也都是前十名。最近刚刚参加完期中考试,却突然“做了傻事”早上6时20左右从六楼的家中跳下,最终抢救无效身亡。③2016年11月21日上午,兴宁市坭陂镇坭陂中学发生了一起“女生喝敌敌畏自杀死亡的事件”,经过医务人员的奋力抢救无效死亡。据知情人士透漏,女孩为初二学生,14岁。在女孩书桌上发现的遗书中称,自杀原因是无法接受父母离异。④   一个个带血的案例,让我们触目惊心,而每一个事件背后的原因,都让我们泪流满面。生命如此美好,生活如此精彩,面对这种现象,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是不是该做一些反思,反思在现今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之下,该如何培养出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对人生充满动力的青少年呢?   二、青少年“想不开”事件的背后是什么   在面对中国社会转型以及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中,青少年迷失了生命的方向,他们以及时享乐、新鲜刺激等作为自己追求的生命目标,对自我和他人的生命极度冷漠。处于全球化背景下与多元文化时代中的青少年从与自然中生命的对立统一到在社会中的生命困顿,从与他人生命的相遇到与自我生命的对话中面临着诸多生命问题。青少年在其成长的历程中经历并承受着自然、社会、他人与自我间生命的际遇。(见图1-1)   (一)与自然界生命的关系日渐冷漠   与自然界生命的关系日渐冷漠是当前青少年生命特征的突出表现之一。其特点是:缺乏起码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使命感,对自然界生命漠不关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与善心,自然生命观念淡薄。近年来关于青少年虐待小动物的报道时常见诸于媒体。2010年3月,有一段被称为“虐狗门”的视频在网上疯传,愤怒的网友通过人肉搜索,曝出其中的绿衣男姓周,是宜宾的一名在校初中生。几经辗转,记者找到了绿衣男周某,对于自己的虐狗行为,他称“知道错了”。青少年虐待动物的事件接连发生,表征虽是青少年生命个体虐待动物、残害动物生命,其内在原因却是青少年生命个体的一种病态心理,是青少年生命个体心灵的扭曲,通过摧残异类生命来释放内心的压抑。德国哲学家史怀哲说:“正是通过对其他生命的同情与关切,人把自己对世界的自然关系提升为一种有教养的精神关系,从而才赋予自己的存在以意义。”①   (二)与社会群体的关系愈发疏远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现实社会中,表现为人一生都要活动于由许多人组成的社会群体中。根据不同的参照系,这个“群体”可以小到自己的家,大到国家、再大到整个人类社会。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双重作用下,相伴而生的文化嬗变和文化交融迫使青少年的身心状态在剧变中无处安放,与社会群体的关系愈发疏远,由此导致其产生茫然、失范、冲突、生疏的内心感受,频频出现诸如心灵漂泊、价值真空、行为无序、心理疲惫、精神焦虑、寻找精神家园等边缘性的生命状态。青少年相互间的的共同感渐渐丧失,生命个体处于自我怀疑状态,归属感严重缺失,“我是谁”成了青少年经常思索的问题,“我将走向何处”成了青少年脑中经常来回盘旋的问题,内心的无方向感,生命的无归属感,使得他们离社会群体越来越远。   (三)与他人的关系渐趋淡薄   当代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使青少年疏远了大自然、疏远了社会、疏远了家庭、疏远了同辈群体甚至疏远了自己。作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他们对科技(电脑和手机)过度依赖、非理性崇拜,忽略了对生命过程的体验和关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变成了完全异化了的、根据社会机器的需求而自然地‘装置’在一起的零部件关系。”②“即便异性之间的交往,也只愿建立感性的同伴关系,不愿成为一体,不愿进入责任关系。”③除此之外,亲子关系的紧张与冲突也成为当前社会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快速成功,对他们关爱有加,在生活中,为孩子准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