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时期湖南学术发展及特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民国时期湖南学术发展及特点

论民国时期湖南学术发展及特点   摘要:民国是中国学术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民国湖南学术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一大批文史、哲学、法学、教育诸领域的大家。晚清以来史学独树一帜的学术传统得到延续,史学成为民国湖南学术的奇葩,对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史学的影响巨大;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在学术研究中得以运用,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和文学研究成就;传统学术方法继续在学术研究中传承,在文字学、文献学研究中收获硕果;西方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和流派也在伦理学、法?W、逻辑学研究中打上烙印;由此呈现了民国湖南学术的发展轨迹,并凸显其湖湘学术独特的传统。   关键词:民国;湖南;学术   民国是中国学术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具有两个转型时期的重要特征:一是延续了晚清中国传统学术向近代学术转型的进程,实现了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转变;二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运用,改变了民国学术界的面貌,并由此而诞生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民国时期湖南学术的发展,也是在这一背景中进行的,并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第一届中央研究院81名院士中,湖南籍院士有3名,而且集中在人文学科,他们是哲学家金岳霖、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法学家周鲠生,占28名人文学科院士的10.71%。此外,还出现了杨昌济、翦伯赞、周谷城、吕振羽、向达、舒新城、李达、李剑农、蒋廷黻、齐白石、黎锦熙、田汉、欧阳予倩、丁玲、周扬、成仿吾、余嘉锡等一大批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法学家、教育家、文字学家以及作家、艺术家等等,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工作,构成民国湖南学术史的鸿篇巨制,在民国学术界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湖南史学家的异军突起   经世致用是晚清湖南学术的传统,以经世为依归的史学研究则是晚清以来湖南学术发展的一大特色。晚清经世史学的开山代表作当属贺长龄与魏源通力合作的结晶《皇朝经世文编》,该书猬集清道光以前众多官员学者的奏稿论述,涉及学术、政事、文教、刑制、礼制、兵政、河务、兵防等,文章达1300多篇,辑为120卷,共300多万字,其中“言学之属六,言治之属五,言吏之属八,言户之属十有二,言礼之属九,言兵之属十有二,言刑之属三,言工之属九”[1]157。《皇朝经世文编》“是中国近代经世学的划时代文献,标志着嘉道年间经世思潮的形成”[2]211。同时,也是晚清湖南经世史学之滥觞。经世史学的典型代表人物主要有魏源、王闾运、李元度、李桓等,其它如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曾纪泽、陈天华、杨毓麟和曾鲲化等在史学方面虽无专门著述,但其史学观与经世史学一脉相承。进人民国,史学研究仍然是湖南学术的重镇。出现了李剑农、翦伯赞、吕振羽、周谷城、向达、蒋廷黻等一大批史学家,成为民国史学界令人瞩目的史学家群体,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史学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李剑农(1880―1963),又名剑龙,号德生,湖南邵阳人。以研究政治史、经济史著名,代表作是《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该书由其成名作《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及补写的篇章合刊于1942年,中华书局2011年再版)以及《先秦两汉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7年版)、《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9年版)、《宋元明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7年版)。   李剑农通过对中国古代经济的研究,特别是对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变化的考察,主张历史进化论。他认为,历史的进化过程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新者得半之位,而今日之新者,又渐为余半之旧者,以次递演,斯为进化”[3]2。这种进化是渐进发展的,“凡社会组织之变革,及各种文化形式之成长,皆由渐次进展而来”[4]28。而且,进化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历史之进展常走曲线”[4]83。在阐明历史发展是一个进化过程的基础上,李剑农力图探寻历史发展的原因,他认为历史发展都是有其原因的,“历史的事变如流水,不能由我们用刀去截断。后时代的变化,都是在前时代已经成了问题,后时代的人物事迹,都是前时代的产儿”[5]1。他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实践中得出结论,指出历史进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冶金术渐次进步,其影响所及,工具随之改良,生产随之增进,分业随之繁密,金属货币随之成立,商业随之进步,社会经济出现空前之发展,同时上层建筑之政治结构亦开始发生变化”[3]37,皆由生产力的增进。这一结论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点,但由于李剑农没有系统地研究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他又陷于历史循环论的局限中。他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一种所谓‘一治一乱’的周期律:每次统一约二三百年之间,必要经过一二次的小屠杀;到了二三百年又要经过一次大屠杀。自秦汉以来,这种周期律的表现是历历不爽的”[6]57,“中国近三十年的政治史,大部分还是为中国旧历史上的周期律所支配。……所以近年来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