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定曹操墓证据辨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认定曹操墓证据辨析

认定曹操墓证据辨析   2008年12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河南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一座古墓进行发掘。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经专家研究,基本认定此墓即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发布会公布了六大证据。我们认为,仅凭这些证据还不能“基本认定”。   曹操于公元155年生于毫州(安徽毫县),在东汉任魏王,兼任丞相;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曾发布建造陵墓的“令”。《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薄瘠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家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曹操此“令”,应该说是个“遵古”的令,其寿陵与陪陵的整体规划,规模宏大(“广为兆域”)。   曹操发布此“令”后,直至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去世,其间只有18个月,且战事不断,还不顺利。应该说他没有时间与精力来贯彻实施建造“寿陵”之“令”,也没有文献记载证明贯彻实施了此“令”。据《魏书?武帝纪》载:曹操临死前,“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即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珠宝。’谥日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曹操的“遗令”是“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这就直接否定了18月前的“令”。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为魏王,定都于邺。邺为古都邑名,春秋时齐桓公始筑城,战国时魏文侯都于此,西门豹曾作邺令,开凿水渠引漳河水灌田。曹操时代的邺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的邺镇迤东一带),城西北隅自北而南列峙冰井台、铜爵(铜雀)台、金虎台。邺城原在漳河南岸,近代漳河南移,邺城故址已隔在漳河北岸,在今临漳县邺镇东一里半(见邺镇位置图)。东魏(533~550年)初年,建造了邺城南城,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大象二年(580年)相州总管尉迟迥讨伐杨坚,兵败,杨坚焚毁邺城。千年名都,即化为废墟。此后,移州、郡及邺县于南45里的安阳城,改置灵芝县。隋开皇十年(590年),又将灵芝县改名为邺县。   元人国史院编修官纳新,在游历考察之后写成《河朔访古志》,该志说:西陵(曹操墓)在邺镇西三十里。从文献记载看,曹魏邺城故址南距安阳45里,曹操墓在西门豹祠西边;从地图上看,安丰乡在邺城故址西南,两地相距(直线距)约24里,距离较近,但与西门豹祠西原的方向不完全相合。   古墓发掘工程总负责人说:“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曾经挖出了赵建武十一年(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上面说:‘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它首次记载了曹操墓的具体方位,于是我们才锁定在漳河南岸的西高穴村范围内。”鲁潜墓志的年代,距曹操下葬有123年,相当于经历了五代人,说墓志“首次”记载了曹操墓的方位,记载的依据是什么?值得怀疑。据《魏书?文帝纪》载:曹丕选定首阳山东为自己建造寿陵,而作《终制》,其《终制》曰:“寿陵因山为体,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无施苇炭,无藏金玉铜铁,一以瓦器……咱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文帝纪》载:曹丕死后,“葬首阳陵,自殡及葬,皆以终制从事”。曹丕的墓葬观与曹操基本相同,“葬”就是“藏”,就是要让世人“不得见”,并且“无藏金玉钢铁”,即让盗挖也挖不到有价值的物品。这在盗墓猖獗、盛行薄葬的曹魏时代,可谓符合情理。曹丕的《终制》在黄初三年(222年)发布,距曹操下葬仅2年多。曹操的葬礼应由曹丕操办,应是“无藏金玉铜铁”及“不得见”的秘密安葬。因此,西高穴墓葬位置,还不能作为曹操墓的依据。   公布的数据称:西高穴古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平面略呈梯形,东边宽22米,西边宽19.5米,东西长18米,大墓地面积740多平方米;斜坡墓道39…5米,宽9…8米,最深处距离地面约15米;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与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比较,西高穴古墓显得小而又小。秦汉400多年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厚葬高潮”。到了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了“薄葬期”。原因是历经多年战乱,导致经济萧条,物质匮乏,失去了厚葬的物质基础;同时,社会治安变坏,盗墓现象严重,自然形成了薄葬习俗。但是,在曹操去世时,薄葬到何种程度,还没有文献与考古发掘的参照系,因此,西高穴古墓的规模,不能作为帝王陵墓的证据。   在西高穴古墓中,出土了石圭石璧。《周礼?春官宗伯》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恒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壁……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周礼?冬官考工记》载:“玉人之事,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恒圭,公守之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