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生物学中生物放大
                    高中生物学中生物放大
    摘 要 通过高中生物学中的事实,扩充了“生物放大”的外延,阐明了生物放大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观点。 
  关键词 高中生物学 教学 生物放大 
  中图分类号 Q-49 文献标志码 E 
  1973年“生物放大”的概念被广泛应用,其含义是通过捕食食物链的逐级积累,使某物质的含量逐渐增大。这是特指的“生物放大”现象。事实上,“生物放大”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如小分子物质生成大分子物质、低能量转变成为高能量、群落的演替、生物的进化、生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中遗传信息的放大都属于“生物放大”。这是泛指的“生物放大”现象。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完整、准确地理解生物放大的科学含义,不断发展生命科学理论。 
  1 物质的浓度放大 
  1.1 C4植物对CO2浓度的放大 
  C4植物利用将CO2固定在C4化合物中,C4化合物经过一系列变化后,又将CO2释放出来。该过程的生理意义在于,C4途径中能够固定CO2的酶对CO2有很强的亲和力,可促进PEP将大气中含量很低的CO2以C4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使得C4集中到维管束鞘细胞内的叶绿体中,供维管束鞘细胞内的叶绿体中C3途径利用。科学家将C4植物的这种独特作用比喻为“CO2泵”,它将空气中浓度较低的CO2转变成了浓度较高的CO2,通过放大CO2的浓度,提高了光合作用效率。 
  PEP的再生需要ATP提供能量。这时ATP的水解产物是AMP而不是ADP,所以相当于2个ATP转化为ADP的能量。因此,在C4途径的运转中,每同化一个CO2,要消耗5个ATP和2个NADPH。由此看出,C4途径的运转较C3途径有更高的能量需求。 
  由此还可以判断,在光强较弱以及温度较低的情况下,C4植物并不占优势。 
  1.2 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而发生放大 
  DDT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氯杀虫剂。发明DDT的瑞典科学家Müller由于这项成果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人们最初将DDT应用在农业生产实践上,后来又应用在军事上,都获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但DDT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不易分解且易扩散,易溶于脂肪并在动物的脂肪组织中积累,从而对人体造成损害。 
  DDT进入人体的途径有2条: 
  ① 通过植物的茎叶及根系进入植物体,植物被草食动物摄食,草食动物再被肉食动物摄取,逐级浓缩; 
  ② 喷洒的DDT落在地面上,先进入土壤动物,再进入食虫动物最后通过肉食动物捕食逐级积累浓缩。 
  一句话,DDT是通过牧食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人体内得到积累浓缩。这就是人们说的“生物放大”作用。食物链越复杂逐级积累的浓度就越大,呈现倒金字塔型。 
  在美国的Michehigan湖,湖底的淤泥中DDT浓度为0.014 mg/L,浮游动物体内已增加10倍,最后在吃鱼的水鸟体内,DDT的浓度已上升到98 mg/L。营养级越高富集的能力越强,放大量也越大。 
  1.3 通过细胞膜使无机离子浓度放大 
  在人体的红细胞膜上含有一种“Na-K泵”的载体,人的红细胞中K+的浓度比血浆中的K+浓度高出30倍,而红细胞中的Na+浓度却比血浆中的Na+浓度低6倍。可见,红细胞具有不断积累K+的能力,而造成细胞内K+的浓度放大。 
  2 生命活动的空间放大 
  2.1 膜面积放大 
  由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中,有一部分作为分泌蛋白排出细胞外,在细胞外发挥作用。科学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时,曾经做过实验:将豚鼠的胰脏腺泡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3 min后被标记的氨基酸出现在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 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 min后,出现在靠近膜内侧的运输蛋白的小泡中,以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这个实验说明了分泌蛋白在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之后,是按照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的方向运输的,揭示了先是内质网的膜面积放大,之后缩小再恢复;然后是高尔基体的膜面积放大,之后缩小再恢复;最后是细胞膜的面积放大,之后缩小再恢复到原来的膜面积。 
  2.2 在动物竞争中,战胜者的领域放大 
  在动物间的竞争中,由于对双方都不利,因此,自然界的生物形成了很多减少甚至避免竞争的形态和适应行为,从而放大自己的生存空间。比如从植被的垂直剖面上看,动物常常只局限在一定的空间觅食。这种空间分离是由动物的形态和行为特化引起的,可使得每一物种都限定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活动,并且利用特定部位的资源。 
  通过食物的特化避免竞争:绿啄木鸟和椋鸟的食物不同,啄木鸟吃蚂蚁,椋鸟吃昆虫的幼虫。 
  通过空间的垂直分离避免竞争:?[在树干和大树枝上取食昆虫的幼虫,而?l从一个停歇点起飞捕捉飞行中的昆虫。 
  通过空间水平分离避免竞争:森莺和柳莺各有自己的取食领域,彼此间互不侵犯。 
  在空间分离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