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山水诗美感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鲍照山水诗美感分析

鲍照山水诗美感分析   自然山水,作为外在于人自身的存在,在被审视的视野中,呈现出的是多种状态。虽然它很早就引起了观者的注意并诉诸于笔下,但还只是作为一种衬托的点景抑或只是文士观念世界的意义关联和道德比附。在经过了汉大赋对客观世界的关注后,山水景物的存在美感,才在魏晋南北朝时成为独立的主体。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山水本身依然,发生变化的是观者的意识状态。同样的,面对的山水,游历中的行者由于境遇的不同,对山水的体验也不同,在《昭明文选》中便由此区分出了“游览”与“行役”。前者体现的是“见清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日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崖扃泉石而思游”[1]的冲动;而后者则是不得安顿的四处游走。南朝刘宋时代,“老庄告退,山水方滋”[2]山水诗兴起。这个时期的山水之咏多是感发于旅途之中。毕竟“囚之冥室之中…目之无见,耳之无闻”自然无感。“登泰山,履石封,以望八荒。视天都若盖,江河若带。”[3]只有身处于外部空间之中,才有万物之感。游览者与行役者便是置身于山水之中,无法忽视它的存在感。   在门阀制度依然存有余力的刘宋时代,一介寒士鲍照,“文辞瞻远”亦有仕进之志。但却不得不以“贡诗言志”作为进入仕途的方式。因为文采而见赏的仕进者,虽有时可以身居要职,但总是免不了作文学侍从的境遇,所以亦不得不故作“鄙言累句”以迎逢君主之心。侍从出游,仕途行旅成为他仕宦生涯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中感发良多的山水诗作,也因游宦境遇稍殊,而呈现出不同的山水美感。   鲍照初为临川王刘义庆擢拔,“赐帛二十匹,寻为国侍郎。甚见知赏。”[4]找到了一个仕途的出路,所以在鲍照从临川王江州所作的《登庐山》、《登庐山望石门》、《从登香炉峰》中,视野开阔,“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5]打开的是一个壮阔的大型场景。他在《登庐山》三首中“驱词逐貌”先表现出天高地阔的山水空间:“高岑隔半天,长崖断千里”、“氛雾承星辰,潭壑洞江汜”。《登庐山望石门》进而极力描摹“千岩盛阻积,万壑势回萦。山?a苁高昔貌,纷乱袭前名。洞涧窥地脉,耸树隐天经。松磴上迷密,云窦下纵横。阴冰实夏结,炎树信冬荣。嘈口赞晨昆鸟思,叫啸夜猿清。深崖伏化迹,穹岫闷长灵”。《登庐山》千岩万壑的险峻,洞涧耸树的奇异,还有深崖穹岫的神秘尽在鲍照笔下。诗中的整个山水也由此呈现出一种险峻奇特之感。钟嵘《诗品》评鲍照云:“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得景阳之诡,含茂先之靡??,骨节强于谢混,驱迈疾于颜延,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然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故言险俗者,多以附照。”这个总结性的评价,虽不全就山水诗而论,但也直接肯定了鲍照模山范水的笔力。在摹写景物上,鲍照确能状难状之景,写难写之态,且字句奇峭。然而贵尚巧似并非鲍照一人的山水描写特色,“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6]山水表现中的形似描摹,是其兴起初期的一种基本表现风格。同时也与诗人游走中看山水的方式有关。这种风景静物式的逐一描写,巧构形似,形成的多是一种瑰丽奇特的风格。所以此处的庐山之景,幽险奇怪,很难有一种“自觉鸟兽虫鱼自来亲人”的山水亲切闲逸之感。鲍照《登庐山》三首中的“危仄”之气,呈现出的是让观者惊讶与感叹的山水崇高之美,并由此延伸出“似听风管宾,缅望钓龙子”的仙境神圣联想。   游历中的俯仰观览,似乎并非是简单的目之所见,而是一种“目既往复,心亦吐纳”的往复过程。鲍照观天地山水之大,写山水之奇景,同时这种全景式的崇山耸树也映射出他与山水的关系。鲍照在面对山水时似乎处在一种冷峻观察者的角度,崇敬却不亲近。鲍照山水诗中景物神圣化与崇高化的倾向,体现出的是个体对外在世界的追求虽然遇挫但依旧坚持的意志。《南史》记载:“照始尝谒义庆,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土,沈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鲍照一直秉持鸿鹄之愿,自然无意蜷困于局部的山水趣味之中。其诗作对山高水绝的描绘与渲染,除了表现出对外部空间的占据之意外,在某种程度上还映射出初登仕途的宦游人的复杂心境。毕竟目之所见,皆心之所处。危仄的山水,作为一种险阻,它首先传达出的是外在力量对行人的阻碍与压迫。也许这种高不可攀、险不可循的山水传达的似乎是宦游者意识中对仕途现实中艰辛与难测的畏惧感。初入仕途的宦游者在感受危仄山水时,多把险峻奇异自然带来压力作积极性转化,这种阻遏与压迫在鲍照的审美意识中通过强烈的意志转化成了对壮美的感叹,并借由仙化的联想来消解这种山水的绝对性力量。在危仄山水与神仙传说中建立联系,除了视觉上的奇异观感的联想外,还把山水世界当作类似于仙境的异己世界来看待。诗作中对危仄山水的极力摹写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