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龙江建设创新实践
龙江建设创新实践
创建62年的老国企黑龙江建设集团,通过机制改革、科技创新和工业化探索,已经能够自信地说:“我们要凭科技创新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哈尔滨市香坊区一带,人称“老哈尔滨”。三大动力路,这个名称初听起来有些怪异,其实颇有渊源。这条1.5公里长的长街上,耸立着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和哈尔滨锅炉厂三个国家大型装备企业,故有“中国动力之乡”的美誉。当年承建这三家企业的黑龙江省建设集团(简称龙江建设集团),就坐落在三大动力路上,与对面的哈尔滨锅炉厂隔街相望。
从一幢砖红与米黄相间的老式办公楼拾级而上,楼道整洁,格局稍显陈旧,很多设施历经几次装修,依稀可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筑风格的痕迹。董事长张厚的办公室,就在三楼最西头。
这是一间不足18平方米的办公室,空间略显逼仄。墙角竖着深栗色书柜,中间两张普通的黑皮沙发,办公桌上照例是一台电脑,几本翻开的经济学书摊在桌上。桌旁的书架上摆着程砚秋、杨宝森、叶盛兰等京剧名家的CD。“这间办公室里,我待了整整18年!”张厚对《国企》记者说。
18年里,张厚的职务从省第一建公司总经理,到建工集团总经理,再到现在的龙江建设集团董事长,办公地点却一直没挪窝儿。“除了乱点外,其他的我瞅着还行。”张厚对此不以为然。
张厚出身于一个建筑世家,13岁开始投身建筑行业,对建筑业的感情很深。在他看来,建筑物总是在日渐老化与时时更新中交替。因此,建筑业是一个城市永不衰败的产业。
2008年,张厚由原来的省建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一职,转任由建工集团和路桥集团重组而成的黑龙江省建设集团董事长。作为黑龙江省乃至东三省建筑行业龙头企业,集团拥有国内建筑企业最高等级的房屋建筑和公路工程总承包双特双甲(设计)资质,连续多年被列入中国承包商60强企业、中国企业500强,创造了诸多省内、国内乃至亚洲等房建和桥梁建设史上的“第一”“之最”。
对集团承建的工程,张厚如数家珍: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北京、哈尔滨地铁及城市轨道工程,黑龙江科技馆、香格里拉大饭店、航天大厦等一大批标志性工程,以及松花江公路大桥、松浦大桥、银川黄河公路大桥、南昌新八一大桥等一批各个时期国内领先水平的建筑……“这么说吧,黑龙江省所有地标性建筑,基本上是我们做的。”他总结道。
“与其他建筑企业相比,龙江建设集团的规模不是最大,但我们的优势就是有个好的团队,敢于不断创新,以创新来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张厚毫不掩饰自己的雄心勃勃:公司要在五年内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建筑企业,中国工程建设类创新型企业第一军团,国内外领先的低碳建筑工业化、产业化、现代化制造公司。
与其端着国企的饭碗,靠国家划拨资本,要政策要补贴,不如向民营企业学习,走市场化道路。
体制机制得改
黑龙江省建设集团是一家老牌国企,1952年创建于辽宁沈阳,当时叫东北三公司。三年后的一个冬天,张厚呱呱落地于一个四代人都从事建筑业的建筑世家。受益于家庭的熏陶,孩提时代的张厚就对各种房屋建筑有着浓厚的兴趣,每当看到一座新建筑物拔地而起总会情不自禁地驻足观赏一番。
1968年,各地开始停课闹革命。当时张厚刚上小学四年级。13岁的张厚无学可上,到当时的东北三公司一个木工班组当临时工,起了整整一年的钉子。之后他从一名木工做起,历任技术员、技术负责人、工长、项目经理等职务。
1988年,不到33岁的张厚当上了省一建分公司经理。集团16个分公司中,他带的第八分公司效益最好,施工产值能达到整个公司的三分之一以上。
1996年6月4日,张厚就任省一建公司总经理。当时的张厚称得上是临危受命:企业正处于等米下锅的半停产状态;职工无活可干,工资被拖欠数年,生病没钱治,人心涣散如同一盘散沙。
后来,经过领导团队的努力,公司一举中标龙塔工程,企业由此出现了生存的曙光。
但是,承接一两个项目,改变不了老企业当时面临的观念陈旧、机制不活、负担沉重、效益低下等问题。为此,张厚觉得体制机制得改。“体制变了,企业可能就活了。”
张厚对此有切身的体会。
1984年,当时还是技术员的张厚当上了施工队长。他带领六七个人承包了一个工程项目,当时称为“101承包队”。这是全省第一个国有企业承包者。大家积极性非常高,人人干劲十足,队伍日渐扩大。1985年,承包队承接了黑龙江省第一个高层住宅楼――18层的航运局宿舍楼。张厚和他的伙伴们日夜奋战,整整缩短两年工期。承包兑现后,每人都成了万元户。“那时,一个月工资也就50块!”张厚感慨道。
然而,这边厢,承包队里人人干劲冲天,那边厢,单位里“班上没几个人干活,大家凑在一起就是打扑克闲聊天,要不就是请病假开小差”。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机制下,或许就有不一样的行为。“一条河里缺氧,小鱼都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