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诗歌中音乐曲调名及其双关义运用.docVIP

高考古典诗歌中音乐曲调名及其双关义运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古典诗歌中音乐曲调名及其双关义运用

高考古典诗歌中音乐曲调名及其双关义运用   【摘要】在高考古诗词的鉴赏中,常会遇到一些乐曲的名称,这些乐曲不但有其特定的含义、情感和寓意,而且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作用。因此,了解这些音乐曲调的含义和特征,有助于理解诗歌深层次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曲调 寓意 情感      在高考古诗词的鉴赏中,常会遇到一些乐曲名称,而这些乐曲又往往有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作用。因此,了解一些音乐曲调,并理解这些音乐曲调的含义,尤其是它们的双关义,对于理解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就高考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曲调进行简要解说,以帮助考生理解和掌握。      一、《杨柳曲》      汉乐府古曲,“杨柳(留)枝”,有时也作《折杨柳》《怨杨柳》《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送别)之词,以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之情,以怀念征人为多。   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杨柳》曲调,以勾起征夫的离愁。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折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二、《关山月》      乐府曲调(乐府旧题),也称《关山》。《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写边塞士兵久戍不归和家人互伤离别之情。   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的内容一言以蔽之:“旧别情”。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句中“关山”除了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诗人借此表达了征戍者离家思归的别情。      三、《梅花落》      简称《梅花》《落梅》,笛曲名(曲调名),曲调悲凉,常表达怀乡的主题,多为游子(含“征人”)思乡情。诗中运用时多作双关,既指梅花飘落,又指梅花落曲调。   如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诗人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即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四、《凉州》      也称《梁州》,原是凉州民歌,唐玄宗时的西凉都督郭知远进献给朝廷。当时的演出遭到许多人反对,说能引起“悖动之事”“播迁之祸”。杜牧《河湟》:“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诗人抓住那些富贵闲人陶醉于原从河湟传来的轻歌曼舞这样一个细节,将唐末统治者的醉生梦死之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凉州曲,唐玄宗天宝年间乐曲,多表现边塞题材。如卢挚《[双调]蟾宫曲?扬州汪右丞席上即事》:“江城歌吹风流,雨过平山,月满西楼。几许年华,三生醉梦,六月凉秋。按锦瑟佳人劝酒,卷朱帘齐按凉州。客去还留,云树萧萧,河汉悠悠。”锦瑟声中,佳人频频劝酒,朱帘漫卷歌女又齐声演唱那著名的歌曲――“凉州”。曲终筵散,写出相逢不久又要分别而内心惆怅的游客之思。      五、《玉树后庭花》      又称《后庭花》、《后庭遗曲》,为绮靡亡国之音。相传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反映宫廷淫靡生活的乐曲,后人视为亡国的靡靡之音,诗中多用来讽刺统治者沉湎声色、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寄托吊古伤今的感慨。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