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例谈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判断方法
例谈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判断方法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而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则是常见的活用现象,如何快速有效地判定它们十分重要。下面介绍如何快速判定的方法。
一、 使动用法
1.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后接名词或代词,如果它们构成的不是动宾短语或其他的短语,且若把该动词与名词或代词颠倒顺序则构成主谓短语,且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由前面的名词或代词发出,那么该动词一般是使动用法。如下面的例子: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第一句中的“来”与其后面的“之”(代词,代远人)若颠倒顺序变成“之来”,则构成主谓短语,且符合整个语境,因此“来”是使动用法,意为“使……来”。以此类推,“止”、“活”和“走”皆为使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使……止”、“使……活”和“使……走”。
此类的活用现象须注意该动词与后面的名词或代词不构成动宾短语、偏正短语等。另外,把原来的短语颠倒顺序后,一定要构成一个陈述与被陈述关系的主谓短语,并且不改变原意,否则,就不是使动用法。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和“中军置酒饮归客”(《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两句中的“饮”字后面都跟了一个名词,但是“饮黄泉”是动宾短语,因而这句中的“饮”不是使动用法,而“饮归客”不是动宾短语或其他的短语,不然就无法解释该句的意思。若把“饮归客”颠倒顺序变成“归客饮”,问题便迎刃而解,因此可以判断该句的“饮”为使动用法。
有时仅从语法角度不易判定,还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如2006年江苏卷第十题选项C“嘉熙元年,常德发生兵乱,纵火喧闹,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问清士兵作乱原因后,斩杀了侵占年度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平息了骚乱”,该选项将原文“槐骑从数人于火所”理解为“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其中对“从”字的理解错误。若脱离本文的语境,“从数人”可以理解为一个动宾短语,翻译为“跟在几个人后面”,但是从常识的角度而言,董槐作为主帅应该在队伍的前面,所以该句就不能理解为“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而应该理解为“董槐骑着马后面跟着几个人赶到火场”,即“从”字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跟从”。此题如果仅仅从语法的角度来判断,就无法准确判断出“从”的使动用法。粤教版课文《段太尉逸事状》一文中“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一句中的“从”字,与上面的“从”字则不同。
下面的例子是近几年高考题中出现的几例动词的使动用法现象,可尝试着自己判断一下。
① 2008年山东卷第13题翻译“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② 2006年天津卷第15题翻译“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③ 2005年天津卷第11题选项D“王乃校剑士七日”。
2. 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按照动词的使动用法规律,可以掌握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
如下面的例子: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鉴太宗十思疏》)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第一句中的“安之”(之,代词,代远人)若颠倒顺序变成“之安”,则构成符合语境的主谓短语,意为“远人安定”,因此“安”为使动用法。同样,“尊”和“固”皆为使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使……尊”和“使……固”。最后一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可以很容易判断出其已经活用为动词,若作为一般性的动词“称王”解释,则无法解释后面的“之”,若把“之”作为代词解释,代“先破秦入咸阳者”,并且颠倒顺序为“之王”,问题就很简单了,即“王”为名词的使动用法。
下面的例子是近几年高考题中出现的几例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现象。
④ 2006年四川卷第11题翻译“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⑤ 2006年安徽卷第11题翻译“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
⑥ 2004年上海卷第19题解释“管仲正衿再拜曰”句中“正”的意思。
二、 意动用法
如果在表示人的某种情感或态度的词后面跟着一个代词“之”或可以被“之”所代替的名词,且若颠倒顺序不构成主谓短语(排除使动用法的可能性),那么表示人的某种情感或态度的词一般是意动用法。
如下面的例子: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鉴太宗十思疏》)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