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评程少堂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
评程少堂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
少堂先生自称是我的学生,但其实我一直把他当作我的朋友。近几年来,他在我国中学语文界非常的活跃。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在网上,当然更多的还是在语文老师们的口碑中,他都是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对这个理论知识扎实且很有点儿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后辈朋友,我的喜爱是不言而喻的。今天读了他的新作《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感慨良多,忍不住要为少堂先生喝两句彩。
这位可爱的后辈曾经说:幽默是他的工作态度。我很欣赏这句话。我自己,也有同样的追求。今天就轻轻松松地说说对这本书的感想。
这是一本大书,一本好书,建议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老师读一读。好在哪里?学术气息很浓,我品出了浓浓的“归去来兮”的滋味儿。也就是向语文教学回归的味道。长期以来,语言教学承载了过分的非额外的重负,僵化的政治、虚假的道德,都以神圣的名义来语文教学这片领地进行殖民,近来又有喧宾夺主的多媒体的豪华包装,弄得语文课非驴非马,提出向语文教学为“归去来兮”,就是归真返朴,回归语文味,回归人文性,回归到学生的才智和心灵的自由发展,在这一点上少堂和我是心心相印。
2004年,福建举行“孙绍振语文教学思想研讨会”,其实这个会主要不是研究我,而是研究“海峡两岸语文”的。开会前,要我为闽派语文拟个主题词,我拟了四个词语,分别是:求实、去弊、创新、兼容。其中,我个人认为“去弊”是最关键的。“去弊”的意思就是“去除自我蒙弊”,英国哲学家罗素有一篇很精彩的文章,就叫《如何防止自我蒙蔽》。求实必须去蔽,一切把我们纳入教条的东西,哪怕是非常神圣的、非常权威的、非常流行的、显而易见的、天经地义的东西,都要重新反思。只有去弊之后,才有可能去创新。
“去蔽”是西方流行的表达,用我们自己平实的语言来说,就是:反思。但这个词语还包含了一层很重要的涵义:“去蔽”仅仅是“破除自我蒙蔽”而已,不是彻底打乱打碎埋葬。而是扬弃,破中有立,在传承中创新,我想,这才是正确的“去蔽”的道理。我一向对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情有独钟,觉得这“归、去、来”三个字都有无限的意蕴,似乎揭示了学术研究和行事为人的精髓所在。读了少堂的这本书,首先从我的头脑里涌出来的也是这个句子。
纵观少堂先生前期、中期、近期的研究成果,我似乎都听到了他在天真烂漫而又执拗强悍地呼唤:归去来兮……
他青年时期的论述,在本书的上编《少堂教育视野》中,他的研究触角延伸到了教育本质与教育规律研究、教育原则与教育教学艺术研究、全面发展研究、学校教学改革研究、教育学研究的自我反思、教育理论如何指导教育实践研究等等。他这段时间的论文几乎每一篇都相当厚重。十多、二十年过去了,如今反观来路,其观念之超前、反思之深刻、论述之精辟,令人感叹良深。《教育本质新探》、《教学风格论》、《中国学校德育非个性化源流》、《文质彬彬批判》、《现实化:当代中国教育理论的努力方向》等论文,可谓是高瞻远瞩,在历史与未来的自由空间中纵横捭阖,读之不禁掩卷深思,有茅塞顿开之感,深切感受到他挥斥方遒的意气和豪情,他对中国教育的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青年少堂,对中国教育喊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归去来兮。他呼唤教育本质的回归,呼唤教学艺术的圆融,呼唤未来和历史的携手。固然先觉者不免引起骇世惊俗的侧目,然而,燕雀焉知鸿鹄之志,这第一声“归去来兮”,便预示了未来几十年的探索的前景。
离开大学校园投身基础教育研究的选择,本来是很冒险的。擅长理论演绎哲理思维的人,留在高校似乎天经地义。但少堂就是这样倔强。朋友们爱这样嘲笑他,逃离虎口(离开中学),又投身“狼窝”(做语文教研员)。但他就是这样的不可思议。别人追求轻松闲适,他偏要让自己继续忧心忡忡。谁都知道,中国当代的基础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简直就是一个烂摊子,谁要是沾上了边儿,谁就注定了终身不得解脱。少堂既然把自己主动喂了“狼”,于是,他的《归去来兮》就只有继续苍凉地唱下去了。
他中期的研究成果,在本书的中编《少堂看课改》中,很明显,他的忧思和积虑加深了。如果说《少堂教育视野》还只是宏观的审察沉吟的话,那么《少堂看课改》就已经倾向于微观的一声叹息了。在“第三只眼睛看课改”中,他执着于“课改背景下的教研员素质研究”,他振聋发聩地高喊“深圳要有自己的教学流派”,引发了他所在的现代化城市对自身教育底蕴的深刻反思和大讨论。渐近中年的少堂神采飞扬而又忧心忡忡,他回顾和点评“中小学四年课改”,一一梳理出关于课改的“实绩、问题与对策”,他与家长学生对话,与一线教师沟通。他甚至还和自己较劲,作为教研员,某种程度上是以评课为职业的,但是他偏写文章说“讲课人最聪明,评课人最愚蠢”,把自己推上了被告席。他又呼吁“教研员要学者化”,愣是逼得自己成为没了退路做了过河卒子。
课改是摸着石头过大江。他激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