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教学的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剪梅教学的设计

一剪梅教学的设计   整体设计说明:《一剪梅》选自新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李清照的作品。“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她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关于这一点,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特别把“知人论世”当做一个重点,专门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就是“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课件中通过画面把李的一生及写作背景简单呈现出来,让学生便于理解这首词。另外,通过对《如梦令》的陪衬介绍,让学生把握她人生的浮沉及她的婉约词风格。   当然,课堂核心是对这首词意境及主旨的把握。为此我设计了歌曲《月满西楼》的欣赏,配合画面的词句含义解释等。这尽可能的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理解词意,把握主旨。   教学目标   1. 了解李清照的词风。   2. 体会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特点。   3. 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   1. 情景交融的写法。   2. 背诵相关名句。   教学难点:寓情于景的、含蓄的写作风格。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好!大家先看两幅国画,这两幅画都是画梅花的。其实,我国文学自古就和梅花分不开,文人爱梅、咏梅,歌唱家自然就唱梅,颂梅。古代有一支词牌名就叫“一剪梅”。而在这个词牌下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学习著名词人李清照的名篇《一剪梅》。来,我们先听听这首词的曲调,看大家喜欢吗。   二: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在上课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为伟大的女词人。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14岁时的李清照能写出让其饱读诗书的父亲惊讶的词句:“我现在已没有能力来评论你的词,需要大家。”从其词作的成就来看这个传说还是令人置信的。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以南度为界,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下面读一首她早年的作品 《如梦令》 ,体会一下她早年的风格: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三:具体研习   1. “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 “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这样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 轻:轻手轻脚。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 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 独:——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   3.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 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 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 “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   (1)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   (2)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   水流无限似侬愁   水流花谢两无情   ——崔涂   5. 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深化: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