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西方暴力电影之比较的研究
东西方暴力电影之比较的研究
[摘 要] 本文追溯暴力电影的历史渊源,从电影的诞生之初到20世纪60年代《邦妮与克莱德》对暴力的重大改写,直至20世纪最后十年迎来了暴力电影的高潮,暴力电影在世界银幕上大行其道。然而,东西方对暴力的书写风格、解读方式以及演绎暴力的电影化手法却大不相同,笔者以香港导演吴宇森和好莱坞“坏小子”昆汀的电影作品为例,具体阐释两种最为典范的暴力电影,由此再看出东西方对暴力电影的不同呈现方式。
[关键词] 暴力电影;东西方;吴宇森;昆汀
暴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弗洛伊德将人的本能推向生死二维――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海德格尔提醒世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向死而生”的旅途中;本能理论的创始人康拉德#8226;洛伦兹认为,“人的侵略性承继于他的动物祖先,是在大脑中先天产生的。如果没有发泄的渠道,就会越积越多,最后爆发出来。这样,人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表现出侵略性,以释放自身积累的能量。”[1]??为了排解和宣泄这种被压抑的本能欲望,人类找到了最好的替代品和宣泄的通道――电影,把攻击、破坏、毁灭的本能投射到银幕上,人类安全地坐在黑暗的电影院里,集体无意识在这里得到充分的释放。
一、寻根历史:探索暴力电影的路径
综观电影史,暴力,在电影诞生之初便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史诗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格里菲斯导演,1915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主题,把战争的硝烟和兵刃相见的战争场面以近似纪实的手法呈现出来;《战舰波将金号》(爱森斯坦导演,1925年)里著名的“敖德萨阶梯”,在短短6分钟里用150多个镜头,从不同角度、不同景别、不同视点反复渲染沙皇军警对老百姓的血腥大屠杀,不仅成为全片观影的高潮部分,也成为后来许多渲染暴力竞相模仿的经典段落。暴力,伴随着电影走过100多年的历史,它从来就不曾在银幕上缺席过,并且是武侠片、警匪片、西部片、黑帮片等类型影片的重要元素。
到了20世纪60年代,暴力呈现出一种新的面孔,《邦妮与克莱德》(亚瑟#8226;佩恩导演,1967年)是美国电影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破戒之作,是对暴力的一次重大改写,颠覆和粉碎了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对公路强盗片的惯常思维。(这体现在全片把邦妮和克莱德刻画成了青年一代敢作敢为、打破旧有文明秩序的后现代文化表征,片尾这对雌雄大盗如芭蕾舞般飘逸的死亡之舞,更是极大美化了暴力本身。)
继1967年由亚瑟#8226;佩恩导演《邦尼与克莱德》之后,1969年萨姆#8226;佩金#8226;帕导演的《野蛮的一伙》,1971年斯坦利#8226;库布里克导演的《发条橙子》,1976年马丁#8226;斯科西思导演的《出租车司机》等一系列影片让暴力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美影坛上大行其道,并由此波及影响到了其他国家对暴力的银幕抒写。郝建先生在考察“暴力美学”的源流论时认为,“暴力美学”起源于美国,在香港发展成熟,就其摒弃表面的社会评判和道德劝诫而言,就其浪漫化、诗意的武打、动作的极度夸张走向彻底的形式主义而言,却是在香港完成的。它以张彻、吴宇森、徐克、杜琪峰等人为代表,成熟以后又反过来波及美国,经过昆汀#8226;塔伦蒂诺的发扬光大,也许还启发了奥里弗#8226;斯通等人的一些影片。[2]??在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氛围下,20世纪的最后10年迎来了暴力电影的高潮,《末路狂花》(1991)、《落水狗》(1992)、《低俗小说》(1994)、《天生杀人狂》(1994)、《杀手里昂》(1994)、《断箭》(1996)、《变脸》(1997)、《花火》(1997)、《大逃杀》(2000)、《杀手阿一》(2001)等以暴力奇观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影片纷纷出炉。 但是,东西方在表现暴力的时候却有很大的差异,吴宇森和昆汀#8226;塔伦蒂诺是东西方暴力电影中的两面旗帜,他们二人对暴力的书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世界银屏对暴力书写的不同风格、对暴力的不同解读以及迥异的电影化手法。本文将以香港导演吴宇森和好莱坞“坏小子”昆汀的电影作品为例,具体阐释两种最为典范的暴力电影,由此可看出东西方对暴力电影的不同呈现方式。
二、两种风格的暴力书写
首先,从总体风格上看,吴宇森代表的是具有东方韵味的诗意浪漫的暴力,昆汀光影之笔下呈现的暴力则是赤裸血腥、戏谑喧嚣的疯狂暴力。暴力,让人联想到的是流血、死亡、残酷和毁灭,与美毫不相干,而吴宇森则把美和暴力完美地结合,创造了一种评论界称之为“暴力美学”的新的美学风格。为了使暴力产生一种诗意、浪漫、唯美的气息,圣像、烛光、白鸽、教堂是吴宇森电影的标签,它们共同构筑了打斗空间圣洁的、梦幻般的感觉。打斗者的双枪射击、腾空飞跃、闪避子弹、取拿枪械都极具舞蹈感,观众像是在欣赏优雅的芭蕾,以升格画面透露出舒缓、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