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江城红层地下水赋存规律的研究.docVIP

云南江城红层地下水赋存规律的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南江城红层地下水赋存规律的研究

云南江城红层地下水赋存规律的研究   [摘要]红层地区风化裂隙水地下水的富水性一般情况下主要受地貌条件、岩性及结构、构造,风化裂隙发育程度和风化层厚度的控制。其中岩性结构、构造及裂隙发育程度是地下水富集的关键因素,是决定岩层本身能否储水的前提条件。针对该区的储水构造进行研究,可以大致查明该区地下水赋存规律。   [关键字]红层 地下水 赋存规律   [中图分类号] P64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5-97-2   1江城红层区的地层特征   云南江城红层地下水含水岩组以中生界白垩系、侏罗系和新生界下第三系地层为主,含水岩性以褐红、紫红、紫灰色泥钙质粉砂岩、钙质泥岩、泥岩、粉砂岩、细砂岩、泥砾岩为主。   2江城红层地下水的储水模式   红层裂隙水储水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2.1区域向斜构造盆地型的红层裂隙水储水模式   2.1.1康平乡勐康向斜储水构造   该向斜呈北西向展布,轴部为第三系勐野井组(E1m)和小丫口组(E2x)地层,两翼为白垩系和侏罗系地层。由于向斜向东南方向微倾伏,且北部被一东西向断裂所围限,向斜轴部东南端富水性明显较西北端好,尤其是处于东西向断裂附近的勘查孔涌水量较小;而东南端勘查孔涌水量则较大。   2.1.2勐烈镇景东—朵把向斜储水构造   该储水构造位于勐烈镇西北部,向斜呈北西向展布,轴部为第三系勐野井组(E1m),两翼为白垩系和侏罗系。向斜向东南方向微倾伏,且南部被一北东向断裂所限,向斜轴部东南端富水性明显较西北端好,富水性贫乏—中等。   2.2区域构造盆地内局部背斜轴部汇水型的红层裂隙水储水模式[1]   嘉禾乡江西—明子山背斜轴部转折处储水构造:该储水构造为麻栗树背斜西北段,背斜为一宽展型背斜,轴面呈北西向展布,略倾向南西。轴部为二叠、三叠系及侏罗系地层,两翼为白垩系地层。轴部北西向及东西向断裂发育,受构造控制的地下水流向总体上是自南及南东方向向北及北西径流,并在褶皱轴转折处汇聚。背斜轴部的西北端富水性较东南端好,钻孔单井涌水量从东南向西北方向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富水性贫乏—中等。   2.3不同岩性岩相接触带型的红层裂隙水储水模式[2]   不同岩性岩相接触带部位由于层面层理发育,在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层间裂隙容易受构造挤压而发生张性开裂,能为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汇集提供足够的空间。这些部位往往是地下水的富水地段。一般有如下二种形式。   2.3.1单一岩组不同岩性接触面储水构造   主要分布于白垩系曼宽河组(K2m)中风化泥岩及粉砂岩中,由于岩组泥岩及粉砂岩厚度较大,岩石多呈中厚层呈互层状产出,层理较发育。在区域构造影响下,层间裂隙容易受构造挤压而张开,使地下水有了足够的空间进行径流和汇集而形成富水块段。   2.3.2不同岩性岩组接触带储水构造   该类富水块段在区内分布较零散,在构造应力及风化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其风化程度因粉砂岩与泥岩的交替出现而被加剧,岩石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发育,为地下水径流和汇集提供了良好的赋存空间。抽水试验成果显示,其单井涌水量达148.00~180.00 m3/d,富水性中等。   2.4断裂破碎带型的红层裂隙水储水模式   2.4.1整董滑石—曼滩断裂破碎带储水构造   该构造发育于白垩系曼宽河组(K2m)与下第三系勐野井组(E1m),沿北西向呈“S”型展布,倾向南西,为一压扭性断裂。上盘为白垩系曼宽河组(K2m),下盘为白垩系曼宽河组(K2m)和下第三系勐野井组(E1m)。构造部位地形总体上由北东向南西倾斜,接受大气降雨补给的地下水总体上从北东向南西径流。到达断裂位置后,地下水将被断裂所阻而汇集。总体上断裂下盘富水性较上盘好。富水性中等。   2.4.2宝藏乡老苏寨断裂交汇处储水构造   该储水构造轴部隆起区为侏罗系坝注路组(J3b)地层,周边为白垩系地层。从地形地貌及构造特征看,该处地下水在接受补给后,地下水的径流方向是先从南西向北东径流,然后受北西向断裂控制,分别从北西和南东侧向断裂交汇区汇聚。富水性中等。   2.4.3国庆乡和平村老苏寨断裂交汇处导水构造   该导水构造由两条北西向断裂和一条北东向断裂组成。附近出露地层有:侏罗系坝注路组(J3b)及白垩系景星组(K1j)、曼岗组(K1m)和曼宽河组(K2m),岩层倾向南西。受褶皱、断裂构造及岩层层面的共同影响,在该区段内,地下水的总流向是从北东向南西径流,而受构造控制的地下水也可能由北东向断裂排出了区外。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由地质构造与岩层面共同构成的地下水导水构造体系。在该区段内地下水储水能力较差富水性贫乏。   3红层地下水的赋存规律   通过对江城地层岩性、构造及与构造相关的储水构造进行研究,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