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恤囚”的研究
唐代“恤囚”的研究
摘要:对囚犯体恤、赦宥的做法在我国历史上几乎历代都有。但是有唐一代在这个方面的的作为同其他各代相比又显得尤为突出。唐朝“恤囚”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拷讯囚措施方面;二是体现在囚犯刑罚的执行方面;三是体现在对在押囚犯的日常管理方面。尤其是第三方面,唐朝在对囚犯的日常管理上的优待做法,被后来历代因袭,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关键词:唐代囚犯体恤赦宥
“恤”,《说文》云:“忧也,收也,从心血声”。《荀子?王制》有“收孤寡,补贫穷”,中间“收”作收容解。概而言之,“恤囚”,就是对囚犯体恤、优待、宽容等做法的总称。“恤囚”之源头还是要追溯到儒家传统。周代的政治伦理思想的中心是“敬德保民”。孔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在“富民、教民”。孟子的思想更进一步把“民”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自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开始,一般统治者都认为囚犯之怨气太重,将上冲霄汉,有干天和,所以民本思想开始指导对“囚犯”的恤宥。殆至唐代,民本意识更浓,太宗常言民君犹水舟,更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恤囚”不单继承了此前各代思想,且多有创制。
一、唐代“恤囚”概述
唐代“恤囚”的措施,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拷讯囚措施方面。在拷讯囚徒上规定了很多规则,对囚犯加以保护,如《唐律疏议?断狱律》载:“诸拷囚不得过三度,数总不得过二百,杖罪以下不得过所犯之数;拷满不承,取保放之” 。二是体现在囚犯刑罚的执行方面。唐太宗曾下令,鞭笞囚犯,不得鞭背部;另外,唐朝刑法执行时多对囚犯有原宥,《旧唐书?高祖本纪》载:“八年春二月己巳,亲录囚徒,多有原宥”。三是体现在对在押囚犯的日常管理方面。如《新唐书?刑法志》载:“诸狱之长官,五日一虑囚。夏置浆饮,月一沐之;疾病给医药,重者释械,其家一人入侍,职事散官三品以上,妇女子孙二人入侍”。
二、唐代拷讯中的“恤囚”措施
在古代,由于侦查技术不发达,只能靠口供定罪,这样使得定案的关键是获得罪犯本人的口供。整个封建时代基本采取的是纠问式诉讼模式,当事人是诉讼的客体,基本无人权可言,办案官员为了查清真相,拷打讯问囚犯是经常的事情。拷打讯问代代有,但统治者相应的为了巩固统治,缓和矛盾,大多也提倡拷讯要符合一定限度。唐朝在这方面就多有创制。
(一)鞭打囚犯不能鞭笞背部。《旧唐书?太宗本纪》载: “十一月甲子,至自陇州。戊寅,制决罪人不得鞭背,以明堂孔穴针灸之所”。《唐会要?卷四十?君上恤刑》亦载:“四年十一月十七日制,决罪人不得鞭背部。”由此可见,这一措施当是确有其事了。
(二)皇帝常亲自录问囚犯,囚多能得原宥。《旧唐书?高祖本纪》载:“三年丙午,亲录囚徒”。《旧唐书?太宗本纪》载:“六年???十二月辛未,亲录囚徒,归死罪者二百九十人于家,令明年秋末就刑法。其后应期毕至,诏悉原之。”
(三)死囚京师五复奏,诸州三复奏。《新唐书?刑法志》载:“五年,太宗谓群臣曰:「死者不可复生。昔王世充杀郑?(tǐng)而犹能悔,近有府史取赇不多,朕杀之,是思之不审也。决囚虽三覆奏,而顷刻之间,何暇思虑?自今宜二日五覆奏。决日,尚食勿进酒肉,教坊太常辍教习,诸州死罪三覆奏,其日亦蔬食,务合礼撤乐、减膳之意。」
(四)拷讯囚犯时间、次数、刑数均有定准。《新唐书?刑法志》载:“囚二十日一讯,三讯而止,数不过二百。” 《唐律疏议?断狱》载:“诸应讯囚者,必先以情,审察辞理,反复参验,犹未能决,事须讯问者,立案同判,然后拷讯。违者,杖六十”;“诸拷囚不得过三度,数总不得过二百,杖罪以下不得过所犯之数;拷满不承,取保放之”;“诸拷囚限满而不首者,反拷告人,其被杀、被盗家人及亲属告者,不反拷。拷满不首,取保并放。违者,以故失论”。
(五)官吏等特权阶层、老幼等特殊群体在拷讯上有各种特别优待。《文献通考?刑考五》载诏曰:“三品以上,犯公罪流、私罪徒,皆不追身。”时引囚至岐州刺史郑善果,上曰:“善果虽有罪,官品不卑,岂可与诸囚为伍?”乃诏:“自今三品以上犯罪,不须引过,听於朝堂俟进止。” 《唐律疏议?断狱》载:“诸应议、请、减,若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者,并不合拷讯,皆据众证定罪,违者以故失论。若证不足,告者不反坐。”
(六)不受法外之罚,不获无告之罪。《唐律疏议?断狱》载:“诸鞫狱者,皆须依所告罪鞫之,若于本状之外,别求他罪者,以故入人罪论。”;“诸决罚不如法者,笞三十;以故致死者,徒一年,及杖?(cu)细长短不如法者,罪亦如之”。
三、唐代刑罚执行中的“恤囚”措施
唐代“恤囚”不单体现在对囚犯的拷讯中,亦贯穿于刑罚的执行过程中。通过刑罚执行过程中的一系列的“恤囚”措施的落实,把对“囚犯”的原宥落到实处。
(一)皇帝不定期赦免囚犯罪刑。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