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加拿大跨族裔移民电影导演作品的研究
当代加拿大跨族裔移民电影导演作品的研究
[摘 要]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前后的全球化流动,造就了一批有着第三世界族裔背景的新移民导演,成为近30年间加拿大移民电影的创作主力,并在世界影坛大放异彩。而这些被标识着“有色面孔”的跨族裔导演,因其文化身份的双重与“他者”身份的裂隙,也深刻地影响着其镜头语言下移民叙事方式的不同。于是,本文试图将这些作品划分为直接、普适、间接、回望、融合五式并逐一解读。
[关键词]加拿大移民电影;跨族裔导演;第三世界;“他者”身份
一、直接式
显而易见,直接式是一种关于移民叙述最为常见甚或思维定势式的影像表现形式。它有着一些基本固定的表达套路:
第一,移民形象占据故事的主角位置甚至大部分群体。如在华裔导演沈小艾和崔燕的作品序列中,镜头始终紧贴围绕着加拿大华人社群(本土白人形象几乎不见踪影),生动地描写了华裔新移民群体内部的辛酸生活和彼此间的情感交织。
第二,导演与影片中的主角形象往往共同分享着同一族裔身份能指。于是这种以自传式的叙述视角切入与展开,不仅更加准确而贴近实际语境,同时具有鲜明的族裔辨识性。比如,以黑人社区中的青少年群体为主要对象、以hip-hop(起源于美国街头的黑人文化)校园歌舞为题材的影片《舞动青春》(2007年),其导演Ian Iqbal Rashid本身也是南非坦桑尼亚裔移民,来自一个黑色肤种且能歌善舞的民族;于是他骨子里那种对敲击音乐和节奏舞蹈的敏感与热爱,使他的镜语状态灵活流畅而动感十足。
第三,矛盾冲突的设置和情节点的铺陈被着力于表现移民群体面对全新文化环境而混杂不定的艰辛体认和接受同化后的自我重构,主题相对单一。比如,电影《福禄寿》透过华裔小女孩的视角,讲述了几个生活在加拿大中国城中的华裔移民家庭,面对陌生的异国文化和艰辛的边缘生活,保持着对风水迷信和佛教信仰等东方传统文化的坚守,将其视为残酷现实中的生存动力和精神依靠。而电影《伊芙与火马》,则展现了一个华裔小女孩在中国佛教与西方天主教的双重文化影响下,自我对身份体认的价值混乱,并最终通过自我构建出的“火马”形象从信仰、文化的困境中突围,完成作为新移民个体的蜕变成长。再如,由意大利裔导演Ricardo Trogi执导的自传电影《随身听男孩》(2009年),在影片一开始,虽然身为魁北克律师的意大利裔父亲认真严肃地为儿子讲述他移民前在二战中的意大利受到德国法西斯迫害的一段童年记忆,以期帮助儿子认同、固化他的意大利历史血统;但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在父亲的回忆陈述中无论意大利平民还是德国士官,每个人都讲着一口流利的魁北克法语,同时在表演和声画呈现上被配以荒诞戏谑的视听风格;从而生动地再现了今日加拿大社会中的新移民群体,在逐渐融入当地主流文化并获得准中产阶级身份的过程中所必然接受的同化事实――影片中虽然父亲一再纠正别人对儿子意大利姓氏的错误发音,但事实上父子俩都已不说意大利语。
二、普适式
这里主要是以阿托姆?伊戈扬的部分作品为代表。阿托姆?伊戈扬出生于埃及,是亚美尼亚后裔。自崭露头角以来,其镜头下对于移民话语叙事的建构便不再单纯聚焦于移民群体生活的呈现或对“民族/种族性”的寻获这种直接、窠臼的表现形态,而是通过对人性、伦理、心理、情感、死亡等普适议题的深入展开,由表及里勾连起一份隐含其中的对于个体身份记忆的追问与思考。
在阿托姆?伊戈扬作品序列中那一以贯之的多视点非线性叙事手法,在营造时空交错的混杂感与神秘感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助推了悬念的铺陈、人物间复杂模糊关联的呈现。于是,文本中悬置的真相对应着现实中悬置的身份,传达出一种关于个体自我认同、自我与他者关系不可确认的胶着与迷思。并且所有这些故事的讲述,又都无法使观众在观影结束后获得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解脱,沉闷、压抑、固化的情绪总是如阴影般难以消散。比如在电影《意外的春天》中,看似祥和平静的小镇背后却充斥着父女乱伦、偷情出轨、人心冷漠等不可言说的残酷现实。面对因异化而裂痕累累的人性(身份),导演以一场毁灭性的灾难(车祸)来净化这潭令人深陷的泥沼,并假借幸存女孩的谎言之口,来结束、放下这似将永无止境的创痛。而一段三口之家安详入眠的镜头复沓影片始末,也在间接呼应着这一意指,即放下现实中因(身份)异化分裂而背负前行的沉重哀痛,伴随那悠扬的童谣笛声安然入睡,在梦乡中倒逆回记忆身份开始的“初始情境”,那里定将抚平因迷惘困顿而难以言说的创伤。
此外,在以阿托姆?伊戈扬为代表的普适式移民电影中,其所塑造的主要移民形象也不再是以往刻板印象中的社会底层边缘群体,而是反身成为加拿大社会阶级构成的主部――中产阶级。或需赘言,移民(尤其是第三世界移民)背离母国、远渡重洋,不惜万险跨进西方现代文明的疆界,这种行为的本身就是旨在改变自己的阶级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