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肉鸭病毒性肝炎病的研究进展
肉鸭病毒性肝炎病的研究进展
摘 要:近年来肉鸭养殖业迅猛发展,鸭病毒性肝炎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发病规律有所变化,给肉鸭养殖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综合各地鸭病毒性肝炎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从病原、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及鉴别、预防控制、治疗等方面对鸭病毒性肝炎病进行阐述。
关键词:肉鸭;病毒性肝炎病;研究;进展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 DHV)简称鸭肝炎(DH),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呈现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烈性高度致死性的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上表现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播迅速,病理变化以肝脏明显出血为主要特征。病鸭在临死时常发生痉挛,头向背部后仰,呈“角弓反张”的特异姿势,俗称“背脖病”,病理变化特点是肝脏肿大,并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出血点。该病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疾病之一。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
1.病原学
病原为鸭肝炎病毒,分类上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属。该病有三个血清型,分别有三种不同的病毒引起,即Ⅰ,II,III型鸭肝炎病毒。其中I型和Ⅲ型属微RNA病毒科肠病毒属成员,Ⅱ型为星状病毒。三个血清型无交叉免疫性,均能在鸭胚成纤维细胞和肾细胞上生长增殖,对各种动物的红细胞均无凝集作用。该病毒与人的肝炎病毒、乙肝病毒和大的传染性肝炎病毒无抗原相关性,也无公共卫生意义。
1.1.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又称古典株,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无囊膜 ,单股RNA ,大小约20- 40nm ,球形 ,呈二十面体对称,其病毒 RNA具有感染性。I型DHV在1945年由Levine发现,并于1949年分离到病毒,命名为鸭肝炎病毒。1971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其分类为小RNA病毒科的肠道病毒属.病毒不凝集任何动物和人的红细胞,亦不具有血细胞吸附特性。此病毒株流行甚广,国内外所报道的雏鸭病毒性肝炎绝大多数是由1型肝炎病毒引起。在国内,黄均建(1963)最早报道了DVH的发生。到目前为止 ,我国已有二十多个省市报道有该病发生 ,据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及其它一些研究单位的报道 ,流行的鸭肝炎病原为Ⅰ型DHV。
1.2.Ⅱ型鸭肝炎仅在英国有散发,而且自1980年代中期以后未再发生。Ⅲ型肝炎病毒是由美国的Toth于1969年首次分离,其致病性稍低,临床上死亡率往往不超过30%,人工感染的死亡率更低。程安春、刘兆宇等于1998年年底初次发现我国存在Ⅲ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
1.3.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相继报道了DHV-Ⅰ型的变异情况。印度、埃及和美国等已发现Ⅰ型鸭肝炎病毒的变异株,表明该病毒有变异性 ,美国已对其分离物进行了比较,证明其确为Ⅰ型鸭肝炎病毒的一个变异株,命名为 Barn-hardt株。苏敬良等从北京、广西等地疑似鸭肝炎的病死鸭体内分离到与Ⅰ型、Ⅲ型鸭肝炎病毒无血清学交叉免疫反应的小RNA病毒。2006年北京农业大学张大丙教授也报道了有Ⅰ型鸭肝炎病毒变异株的存在。
2.流行病学
2.1.发病日龄 Ⅰ型鸭肝炎病毒主要发生于6周龄以下的雏鸭,临床上以3周龄以内的雏鸭群为多发阶段,3~5周龄的雏鸭也可感染发病。成年鸭呈隐性感染,不影响产蛋率,但能排毒。感染成年种鸭可产生免疫应答,并可通过蛋黄传递给后代,使雏鸭获得母源抗体保护力。
2.2.发病季节 本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发病月份以5一6月和9一11月最高,这可能与鸭场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条件等应激因素条件有关。
2.3.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的水平传播而发生感染,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可迅速传播给鸭群中的全部易感雏鸭。从发病场或有发病史的鸭场购入带毒雏鸭或外来人员的参观、饲养人员串舍以及污染的用具和车辆等也可引起传播。母源抗体的高低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因素,而环境因素对本病发生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直到感染后第8周,康复鸭仍然可从粪便中排毒,说明粪便对环境污染,在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鸭舍中的鼠类(棕色大鼠)可作为Ⅰ型鸭肝炎病毒的贮存宿主,在该病的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2.4.发病率与死亡率 正常潜伏期为1-4天,人工感染潜伏期为24小时,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多集中发生于24-96小时。一旦发病,迅速传播,死亡率10%~100%不等。通常情况下,1周龄以内雏鸭病死率最高,2周龄~4周龄雏鸭次之,4周龄~5周龄雏鸭病死率较低,5周龄以上鸭基本不发生死亡,但近年来报道表明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日龄有增大的趋势。
3.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3.1.临床症状 Ⅰ型鸭肝炎病毒病主要发生于1周龄~3周龄,发病急,传播快,一旦发病,死亡数量急剧上升,在2 d~3 d内达到死亡高峰,病死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年10月自考13005软件工程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pdf VIP
- 英语四六级常见短语及词组固定搭配汇总.pdf VIP
- 2025年自考税收筹划真题答案.docx VIP
- 2024_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数学试卷【有解析】.pdf VIP
- 2025年中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自考树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分析.docx VIP
- 2025-2026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模拟试卷含详解.docx VIP
- (高清版)B 3100-1993 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pdf VIP
- 6SE70系列变频器讲解及Drive Monitor调试(内部员工培训).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