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谁在的设计中国城市
谁在的设计中国城市
他想不通,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在房间里一边想身后事,一边拿一张信纸无意地折着,折来折去折出了一个“蛋”,这就是国家大剧院。
张如凌这个活跃在欧洲金融界的女人,在中国建筑界的名气更大。她偕夏邦杰、安德鲁等大师级法国建筑师来到中国,为不同的城市“戴花”和设计城市形象。她似乎“承包”了中国最重要的那些剧院设计,代表作还有上海大剧院和国家大剧院。
中国是世界上正兴建剧院最多的国家,每座歌剧院几乎都是所在城市的门脸建筑,它们中的绝大部分有一个共同点:出自外国设计师之手。不只有张如凌一个人在战斗,也不是只有歌剧院迷信外脑,凡是地标性建筑,只要是出得起钱的城市,都希望用外国设计师。这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谁在设计中国城市?
外国建筑师在华30年
张如凌是艺术史博士,从1991年起涉足城市设计。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基觉得法国的市政规划做得不错,张如凌作为法国建设部的顾问嗅出了其中的机会,为陆家嘴规划积极呈献方案。真正让她一鸣惊人的是上海大剧院。“上海市领导很大胆,那时在国际上招投标的还比较少,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想要什么样的大剧院,但他们有开放的心态。”
与张如凌的半道出家相比,外国建筑师在新中国的活动史,更可上溯30年。东南大学旅游学系教授喻学才向记者介绍说,“我国学习国外建筑的传统分两批。解放前,一批欧美回来的,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艺术,生发出中国特色的建筑式样。另一批是从苏联学习回来的,如新中国成立十年的十大建筑,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之后就闭关了几十年,建筑没有任何突破。”“改革开放后,西方建筑师进入中国多了起来。在指导思想上,西方确实比较先进。同时也因为干部对于城市建设的评价体系急功近利,为了政绩就请国外的设计师来做。30年来,建筑方面主要是西方主导的价值观。”1980年初,华裔设计大师贝聿铭的香山饭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中国的房地产开发量世界第一,世界上1/3的混凝土、1/4的吊车都在中国,从没有这么多地标式的宏伟建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拔地而起,每一座都意味着天文数字的金钱和巨大的声名。据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标准院副院长孙国峰估计,中国每年的建筑设计市场规模至少有300亿元左右。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赵红红评论道:“外国的设计师将中国作为建筑实验的实验场,在外国不可能建造的都在中国变成了现实,例如‘鸟巢’。”
以北京、上海、广州的地标性建筑为例,北京的国家大剧院、“鸟巢”、央视新址“大裤衩”、首都机场航站楼;上海陆家嘴呈“品”字布局的“三高”――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广州的新电视塔,珠江新城双子塔西塔、新歌剧院等都是外国建筑师的作品。
哪几支“洋枪队”活跃在中国
外国设计师像建筑美学的传教士,行走大江南北,从一线城市渗透到二三线城市,从地标到居民区的设计,遍地开花。
张如凌属法兰西派,合作者主要是夏邦杰(代表作南京路步行街、上海大剧院)和巴黎机场公司的安德鲁(代表作国家大剧院)。另外,还有法国国家铁路公司(代表作上海南站),欧博设计(代表作珠海歌剧院),AS事务所(代表作重庆科技馆)等。
美国设计师则契合了中国城市发展早期急于增高的需要。摩天大楼起源于美国,所以很多项目都给了美国人。有影响力的有SOM公司(代表作上海金茂大厦)、FPA建筑师事务所(代表作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
“英国方面军”主要是以福斯特(代表作首都机场航站楼)、威尔森?艾尔建筑师事务所(代表作广州珠江新城双子塔西塔)为代表。
据张如凌介绍,活跃在中国建筑设计界的“洋枪队”主要是英、法、美三支。一旦某个作品获得认可,由点及面铺开战线的可能性很大,比如夏邦杰在中国是靠着上海大剧院一炮走红的。
“安德鲁和我为国家大剧院遭受了很多争议,但那颗‘巨蛋’被安放在长安街之后,北京在奥运前后集中出现了一批颠覆性风格的建筑,‘鸟巢’、水立方和CCTV新大楼相继出现,开创了北京城市形象的新时代。”张如凌说。
而据荷兰建筑评论家玛丽斯?布尔曼统计,中国已有300多座荷兰建筑师的作品在建,除央视新大楼,还有MVRDV设计的“南京第壹区”。
中西交合之痛
在外国设计师激烈的抢滩中,中国设计师并没有失声。
在设计“鸟巢”时,艾未未陪同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去了上海博物馆看中国古代的玉器,使两位瑞士设计师深受启发。艾未未说:“没有我,‘鸟巢’原来不是这样的。”
像张如凌这样的顾问,除了在业务上沟通,还要在艺术上“教化”设计师。
“不可能!上海没有故宫文化,它喜欢前卫。”当安德鲁把浦东机场的第一稿呈现给张如凌时,遭到了这个女人的惊声尖叫。安德鲁最初想把这座机场做成水泥块堆砌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