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课堂教学导语的设计谈
语文课堂教学导语的设计谈
摘要:从教学的性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环境四方面来阐述导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并例释了开门见山法、旁敲侧击法、由此及彼法、设疑激趣法、烘云托月法及他山攻玉法等设计独具特色的课堂导语的方法。
关键词:导语;作用;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先导,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导入新课是阅读教学的最初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学生对新事物“先入为主”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课堂导语,给学生以强烈的感知印象,则课堂和谐宽松的气氛、学生求知探疑的心理自然产生。
课堂导语之所以具有如此微妙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教学性质来看,一堂课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在实际教学中,除了教师课前充分准备外,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仍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参与者思绪纷杂,势必影响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进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非常必要。第二,从“教为主导”这一方面来看,课堂内容的展开要突破固有的模式,教师如果一味强调自己的主导作用,势必造成教师“自我中心”的倾向。第三,从“学为主体”这一方面来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兴趣转移需要一个良好的话题。如果话题不符合参与者的爱好、心理以及当时的心情,或过于艰深,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范围,或过于平淡,破坏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则很难推动教学。第四,从教学环境来考虑,上课伊始,学生大脑皮层上的思维兴奋点往往不在本课相关的区域,或受其他课程的影响,或随课间休息的迁移,注意力难以集中。诸多情况,迫使教师必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话语伊始拨动学生的每一根神经,唤起他们心灵深处的共鸣?课堂导语无异于说书人手中的“醒木”,“醒木”一拍,先声夺人,淋漓尽致的讲授便如顺水行舟。关于课堂导语的设计,笔者以语文课为例,尝试了以下几种方式。
开门见山法
一般来说,讲课文应循序渐进,从开头讲到结尾。然而篇篇如此,难免索然无味,使学生对文章失去兴趣。所以,课文教学有时要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地抓住课文中间或结尾的一些重点词语进行引发。例如讲授《项链》时,笔者在学生提前预习的基础上,提问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学生很快回答讲的是玛蒂尔德因为没有项链而向朋友借项链,后来弄丢了项链而赔项链,最后才知道项链是假的这样一个故事。笔者抓住他们的回答,提问“玛蒂尔德的一生为什么东西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学生立即回答是“项链”,笔者紧跟着问“项链是真的还是假的”,并让学生注意看文章的结尾:“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挂是假的……”,从而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构思上的精巧高明之处。又如在学习《阿Q正传》时,笔者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Q”,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从“Q”谈开,谈到阿Q悲惨的命运。
旁敲侧击法
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进入教学,便于直接切题;但有时旁敲侧击,渐入主题,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向学生解释“情”和“景”的关系时,笔者讲了一个小故事让学生讨论:在一次徒步旅行中,有两个人和同伙走散了,在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他们迷路了,这两个饥肠辘辘的人跋涉到一片沼泽地,望着眼前的泥泞,他们再也走不动了。忽然,他们发现在沼泽的边上竟然有座小草屋,于是二人走进小草屋。但小屋空空如也,两个旅行者瘫坐在小屋的门口,没有一丝力气。这时,一个旅行者说:“唉,我们眼前只有沼泽了。”但另一个旅行者却反驳道:“不,还有星星陪伴我们。”同样的情景,相同状况的两个人,为何看到的却不相同呢?学生马上回答是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一个平视,一个仰视。笔者接着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二人观察的角度不同?学生回答:“看到沼泽的人,已经失去了信心,他悲观了,绝望了;看到星星的人,是乐观的,他仍有信心走出沼泽。”于是笔者轻而易举地将故事引到了“情”、“景”关系的论题上,并且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此及彼法
取同一载体或内容相似的写法以及相关的事情,联系旧知识或课外知识,自然导入新课,水到渠成。例如欣赏《再别康桥》前,笔者要求学生收集关于离别的诗词歌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学生一方面获取关于离别诗句的丰富储备,另一方面也通过比较体会到了《再别康桥》与这些古体诗在送别对象、营造气氛、抒情意象等方面的不同。在欣赏《沁园春?长沙》时,笔者和学生一同朗诵《沁园春?雪》,调动学生的情绪,并且将两首诗歌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
设疑激趣法
优秀的教师在进
文档评论(0)